玉是什麼?什麼是玉?曾經隨著《紅樓夢》、《穆斯林的葬禮》感受玉的親切和深奧,又增添幾分玉的神秘莫測,何謂“黃金有價,玉無價”,似懂非懂。(引用或轉載請注明:陳德錦《係統翡翠學》和)
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經》中記述了玉的神話:"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湯,黃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這是說,玉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質地緊密堅硬,潤澤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為食品,君子食用,可以防止不祥。這一古老的神話證明玉是何等的珍貴,它同中華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連在一起。難怪詩人屈原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就向往著"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沿著歲月的滄桑,隨著時空的鬥轉星移,遊曆傳說與神話的空間,徜徉在人生與藝術的海洋裏,那些與玉有關的情節是那樣的鮮活動人,真的不知道是誰最先認識了這種叫做玉的石頭,隻是追逐著曆史的影子,從玉到人,從人到玉,有的石頭被發現了成了玉,有的還是石頭;有的成了傳家之寶甚而成為傳國奇珍,被爭奪,被占有,被炫耀。而此中的人,為玉,有的舍生取義、有的喪盡天良,再次體現了人之於玉、玉之於人那牽扯不斷的緣,從中我們體驗到玉的精深與博大。(引用或轉載請注明:陳德錦《係統翡翠學》和)
據傳,“傳國玉璽”的原材料便是那塊聞名於世的“和氏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一隻鳳凰所棲之處發現了它,便把它獻給楚王,一段無比精彩的玉石傳奇便開始了。(引用或轉載請注明:陳德錦《係統翡翠學》和)
秦統一六國之後,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歸秦始皇所有。深知此物價值的始皇命良工將它琢而為璽,並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這就是讓後世那些當皇帝或想當皇帝的人為之魂牽夢縈的“傳國玉璽”。
因為這個玉璽出自始皇,所以它被用來代表正統,所謂“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玉璽,否則隻能是草雞大王而不是真命天子。這便是儒家的封建正統觀念。幾千多年來,圍繞著這個玉璽發生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我們比較熟悉的有《三國演義》裏麵的“匿玉璽孫堅背盟”。當時做長沙太守的孫堅攻入洛陽,在城南的一個水井中發現了這方“傳國玉璽”。於是,孫堅認為這是天賜皇權與他,便很小人地背棄了擁立漢帝的誓約,偷回江東圖謀自已有朝一日登上權力顛峰的霸業。(引用或轉載請注明:陳德錦《係統翡翠學》和)
這方“傳國玉璽”輾轉在曆朝曆代的明爭暗鬥之中,終於在五代後唐時失蹤。以後的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枚,但卻沒有了傳國的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