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布鞋更賺錢(2 / 3)

京城的布鞋可是非常的出名,即便是後世的雷天易沒有去過幾次北京,但是也聽過北京的布鞋是相當出名的。

北京的布鞋是一種古典工藝,現在布鞋也是一個很值得人們去消費的商品,如今,北京有多家經營布鞋的商家,最有名的當屬老字號——內聯升。

內聯升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以製作朝靴起家,朝靴的鞋底厚達32層,厚而不重。黑緞鞋麵色澤黑亮,久穿不起毛。鞋子打理起來相當方便,僅用大絨鞋擦輕輕刷打,就又幹淨又閃亮。這樣的朝靴穿著舒適、輕巧,又顯得穩重氣派。穿上此店製作的朝靴,寓意著“官運亨通 連升三級”。

所以說,即便是準備賣給倭夷的,但是雷天易當時還是叫王開元去購買最上等的布鞋。因為雷天易知道,這些鞋子即將會獲得很大的利潤呢。

“雷少爺,您的貨物原來是布鞋。你是打算把他們買到倭國去麼?”

在倭夷士兵把船艙裏麵的貨物全部打開的時候,船主花黎就已經看到了裏麵裝的是布鞋,所以在看到剛才王開元和雷天易說完了話,花黎忍不住出來插了一句話。

“是啊,我們雷大哥就是準備把這些布鞋賣到倭夷那邊去的。花大哥,你對倭國那邊了解麼?知不知道這些布鞋在那邊能賣多少錢呢?”

一旁的王開元聽到了花黎的話,便以為花黎知道布鞋在倭夷那邊的銷路,所以說此時他僥有興致的朝著花黎問道。

“能賣多少錢?我看是一文錢都賣不出去。雷少爺,看來你這次是失策了。我看不如這樣吧,趁著船隻沒有到岸邊,還沒有收稅,咱們還是趕快回去吧。”

在聽到了王開元說道那些布鞋真是要賣到倭國的時候,花黎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哦?花大哥為什麼這麼說呢?難道這些布鞋不好麼?”

聽到了花黎的話,王開元疑惑的說道。雖然說船上的這些布鞋是不怎麼值錢,但是在布鞋裏麵都是最好的,足足五錢銀子一雙,在清國除了那些官靴之外已經算得上最好的布鞋了。所以說在聽到花黎說這些布鞋一文錢都賣不出去的時候,王開元十分的不理解。

“嗬嗬,這位少爺有所不知,你們的那些布鞋我看到了,確實是上等貨色。即便是我這種穿慣了布鞋的人都想買上一雙呢。”花黎先是開了個玩笑,然後接著對王開元說道:“不過倭夷並不穿布鞋的,而是穿木屐。即便是女人家穿不懈的人也很少,況且我看到了你們的那些鞋基本全是大號的,是男人穿的。倭夷的女人的腳本來就笑,你們那些鞋是完全賣不出去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說,你們那些鞋基本上一雙都賣不出去。”

雖然說花黎很不想打擊眼前的這些年輕人,但是同樣作為清國人,花黎想要提醒一下這些少年。如果把這些布鞋待到了倭國去,肯能夠一雙都賣不出去,而且還白白給了倭國一些稅金。所以說與其這樣,花黎還不如勸說雷天易他們趁著商船現在沒有到達岸邊的時候趕快的轉航回頭。這樣一來可以減少一些損失。

“雷大哥,花大哥說得不錯啊,剛才我見到那些倭夷士兵穿的果然是木屐,沒有一個穿布鞋的。如果我們這批貨到了倭國的話,豈不是要賠錢了麼?”

王開元聽到了花黎的話之後,大驚失色,衝著雷天易說道。

花黎和王開元說得不錯,倭夷在這個時候確實是穿木屐的。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底鞋的通稱,但是在一般情況下是為中國古代人所鍾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據記載,晉文公多次請隱居於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圖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棵大樹並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棵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歎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後漢書.五行誌》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於這木屐優點甚多,便很快流傳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後略窄,隻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後跟略高的“認腳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塗上紅、橙、黑、棕等顏色,繪上花卉、圖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腳屐”;用堅韌的木材製成並上漆的稱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細,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來,已享有很好的聲譽。

舊時,潮汕人穿紅木屐實為平常之事。兒曹時,也曾穿過木屐,夜行戲耍,喀喀哢哢,頗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來,卻有一番異味古風。清康熙時曾官至內閣學士、刑部尚書的徐乾學,寫有《潮州雜興》雲:

蠻女科頭足踏塵,

大夫偏裹越羅巾。

天無晴雨穿高屐,

豈是風流學亞人。

本屐作為潮汕地區舊時的生活用品,到了後世的時候已被各種塑料鞋類所取代,在雷天易後世的時候,在農村仍有少數人還喜歡使用它。木屐作為一種傳統日常用具,其優點也已被精明的倭夷商人所仿照和襲用。現在超市上出現的木底女式高檔涼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啟發並進一步開發出來的新產品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據《史記》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曾發現了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木屐。然而在後世的世界裏,穿木屐最多的當屬倭夷人。在倭夷傳統的節日裏,在婚慶、祭典等儀式中,倭夷人穿著傳統的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看慣了倭夷人穿木屐,多數人會以為這是倭夷人的傳統服飾,然而循著木屐之聲,回到久遠的過去,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倭夷服飾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時由倭夷來中國的留學生帶回到倭夷並流傳延續至今的。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派隨臣遍尋吃食不得。就在幾近絕望之時,跟隨重耳一同逃難的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湯下肚,重耳漸漸恢複了精神。當發現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從自己身上割下的時候,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晉文公返國,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遂攜母隱居到了綿山。文公得知後,命人去綿山搜尋,求之不獲,遂下令三麵舉火以逐介子推下山。然而大火未能動搖介子推歸隱之心,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燒死在了一棵大樹下。晉文公見狀,慟哭。命人將旁邊燒剩下的殘木劈成板子,做成木鞋,穿於腳上。讓嗒嗒作響的木屐之聲時時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轍。木屐之聲激勵著重耳勵精圖治,最終使晉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木屐之聲伴隨著重耳“悲乎,足下”的歎息,伴隨著寒食禁煙、伴隨著清明上墓、伴隨著清明植樹的風俗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也許是曆史的一個巧合,也許是後人接受了晉文公重耳足蹬木屐“以誌吾過”的教訓,總之,若幹年後,決定唐王朝命運的介休之役就在綿山腳下進行。劉武周、宋金剛會同突厥軍隊數萬人與太原公子李世民進行決戰。李世民堅壁挫銳,慎擇戰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此役李世民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就是禮賢下士,收降了一位割股奉君的名將尉遲恭。不過在後來的淩雲閣封臣中,李世民沒有像晉文公那樣健忘,首先重賞了這位忠義名士,由此傳為千古佳話。

倭夷人穿木屐的習俗是不是直接受了晉文公的影響,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兩千六百年前的重耳是中國曆史書中記載的穿木屐的第一人,而木屐又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國傳到倭夷的。據有關資料記載,倭夷曆史上的飛鳥和奈良時代,也就是中國的隋唐時期,中國的文化對倭夷影響極大,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成為倭夷上流社會正式的禮服和朝廷的正規製服。雖然在和服的發展史上,其式樣曾多次發生變化,但它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式。

究竟倭夷人穿的木屐和山西的綿山有著什麼樣的曆史淵源,率領倭夷友好人士代表團訪華的池上正治先生更是懷著極大的興趣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2001年池上正治先生第二次來到綿山,將自己所搜集到的一些有關倭夷木屐的資料交給了中方,其中有幾張照片拍的是倭夷一家老字號的木屐作坊,作坊招牌上寫的字竟是“山西商店”,也許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

木鞋是荷蘭服飾中最著名的特點。木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那時皮鞋是達官貴人獨享的奢侈品,而老百姓會在農閑的冬季製造經久耐用的木鞋。楊樹和柳樹的木材成為製造木鞋最好的原料,並且通常是人們在自己的村莊或地區進行相對封閉的木鞋製作。這樣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木鞋在兼備了保暖、堅固、防潮防汗和舒適特性的同時,還顯示出不同的地區特色。

木鞋在荷蘭還是訂婚的信物。傳統的青年男女訂婚時,男方要把自己親手做的木鞋作為信物送給女方。幾乎每一位荷蘭男人一生中起碼要做一雙精美的木鞋送他的未婚妻。這種木鞋形狀細膩,圖案精美。常見的花紋是兩顆交錯在一起的心,象征愛情,上麵頰上土耳其紐扣,象征永恒,合在一起寓意為被永恒環繞的愛情。如果男方送給女方的木鞋精美又很和腳,女方就認為男方能幹,心誠,愛她,將來的婚姻一定可靠、幸福。訂婚的當天,未來的新娘就可穿上木鞋以示婚約。有時結婚後,她還會繼續穿著這雙木鞋,但通常因為新娘木鞋太漂亮了,她們舍不得穿,往往會把木鞋掛在新房的牆上,象征生活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