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大勝倭夷(2 / 3)

然後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采取紙包彈藥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鍾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鬥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鍾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裏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隻能退出行列到後麵慢慢把彈頭挖出來。大家不難想象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藥和子彈的槍管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鬥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

在1863年的時候,美國內戰的蓋茲堡戰役後北軍清理戰場,發現雙方士兵遺留在戰場上的 37,574支步槍中,槍管中還有子彈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顆彈頭的有6,000支,誤塞了兩顆彈頭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顆彈頭的有6,000支,最高記錄是一支槍中塞了23顆彈頭,怎一個強字了得。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於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與膛線必須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複槍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鍾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為求維持大量火力,當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隻有少數前衛部隊才配備線膛槍。直到1849年,法國陸軍上尉發明了彈底有凹孔的彈頭,子彈發射時的氣體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麼一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才解決了前膛來複槍裝填困難的問題。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4發每分鍾,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家很難想象竟會有人能裝錯。下圖是神臂弓的裝填過程。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後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 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相當不錯,因為鉛彈體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裏麵無法取出。而且子彈在體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理。但是弩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或者加裝炸藥。

再說造價,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製的扳機,麻繩做的弦。照說造價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中國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敗的很可能是英軍。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這樣的戰鬥隻能在帝國時代裏麵去體驗了。

順便說說英軍的火炮當時使用的是葡萄彈,用一個很薄的容器內裝大量的鐵彈丸,發射後容器爆裂,裏麵的鐵彈丸將形成大麵積的散射,威力極大,在鴉片戰爭中一次能殺傷幾十人。但是比這種炮彈更先進的開花蛋在明清時代已經在中國生產並使用過了。

其實直到1840年,火槍仍然沒能完全超越清國13世紀使用的弩箭。清國當時別說創新,隻需將以前所掌握的拿出來,也不難取得勝利。

同時,這種神臂弓除了填裝劍羽之外,還可以放鋼珠,所以說本川此時認為是對方的這種武器打出來的。因為本川根本就想不到,對麵的商船裏麵竟然能夠有火槍。

&&&&&&&&&&&&&&&&&&&&&&&&

“雷大哥,你打的真準。”

倭夷對麵的商船裏,趙鵬衝著正在持槍瞄準的雷天易說道。

在雷天易與王開元他們商量問完之後,雷天易決定了要和倭夷正麵對抗。現在雷天易他們這邊二百多人,如果怕了對方這五十人的話,那就太丟國人的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