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遭遇海盜(3 / 3)

康熙皇帝在解決了台灣問題後,才頒布《展海令》解禁海市,並在廣州、漳州、寧波和雲台山四個海關設立關口,從事海上貿易。在乾隆年間,隻剩廣州這一個海關口。帶有官商的性質的洋行隨之出現,壟斷了對外貿易。這對一些民間貿易者是種打擊,民間貿易者在受到打壓後,有些變成了海盜。

清朝華南海盜的早期主要收入來源是搶劫和綁票,在勢力壯大,進入鼎盛時期後,則主要以收保護費為主,通過海路經營鹽業的商人是他們的主要征收對象。收了保護費後,海盜便不會再對其進行騷擾,甚至有時候還會主動為其護航。當時,海盜勢力比官方海軍力量還要強大,幾乎所有的運鹽船隻都會向海盜交納保護費。清政府之所以屢次剿滅華南海盜都未能成功,與當地居民為海盜提供情報甚至藏匿之處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船主們之所以向他們交了保護費後,還在清政府剿滅他們時,為他們提供情報甚至藏匿之處,不僅僅因為他們實力的強大,更因為他們盜亦有道。

海盜們收保護費有按年征收的,也有按貨物價值交納銀錢的,但不管哪種方式,都比較昂貴。每個航次所交費用一般在50至500元兩銀子之間。不過,海盜們在收了這些費用後,真正做到了“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海盜首領對執行保護者和被保護者雙方達成的協議十分嚴格、認真。

船主交費後,海盜會為其辦理“通行證”,見證便放行。如果有人違反了這一規定,海盜首領會下令部屬對受害者進行補償。據說曾有過這樣的事例,一次一位海盜頭目誤劫了一艘受保護的漁船,大盜首命令他立馬將船歸還原主,並勒令他給船主賠償了500兩銀子或者是西班牙銀圓。

當時清朝有個叫張保仔的海盜頭目,自稱“第二鄭成功”。他的勢力範圍包括香港島,珠江三角洲,南海海域及東南亞、新加坡等,他專劫官船、糧船和洋船,尤其是對東印度公司及葡、西、荷、英等國船艦絕不手軟。

張保仔,又稱張保,新會江門人。父親張義以捕魚為生,因抗拒清朝水師勒索,船被擊毀,全家失散。張保仔靠漁民撫養,少時習武藝,操漁業。15歲那年,張保仔隨眾出海捕魚,被海盜鄭一擄去。鄭一見其機敏,有意收留和培養他。

鄭一死後,鄭一嫂接操夫業,亦看中張保仔。“明為主仆,暗為夫妻”,張保仔漸漸攬了大權。

清嘉慶中葉,張保仔已擁有大船800艘、小船過千、徒眾數萬,活動於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嶼山一帶,後稱霸珠江三角洲,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最盛時,聚眾達10萬人。以至於一提到張保仔,殖民者大多都很心驚。因為張保仔的勢力太強大了。一次,張保仔在南海發現葡萄牙船艦上的財物全是擄掠中國客船得來的,便全殲了葡萄牙船隊。

張保仔集結大隊縱橫海上,襲擊侵犯中國領海的葡、西、荷、英等國船艦,使殖民者不敢太過放肆。當時的中國海盜在一定程度上抵擋了西方人的入侵。

不管海盜如何遵守內部規定,講江湖義氣,但他們畢竟是海盜,他們的發展壯大是清政府所擔憂和不安的。海盜越是在軍事力量上可以擊敗西方的鐵甲艦船,能迫使西方人向其交納保護費,清政府越是擔心。清朝政府在鎮壓不成後,便采取了安撫的政策,以官職等來誘惑海盜頭目。後來海盜首領被政府誘降,海盜們答應了清政府的要求,清政府開始翻臉不認人,清洗了海盜的力量,華南海盜作為中國海上最後一支大規模海盜團體退出曆史舞台。在清朝,中國海域終於沒了海盜,卻引來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

所以說,見到了海盜,雷天易並不緊張。畢竟隻有幾百兩銀子,現在雷天易還是拿得起的。引用一個笑話裏麵說的就是“不就是這點事麼?我還以為搶雞蛋呢。”。

雖然說雷天易的船上沒有什麼之前的貨物,隻不過是紙筆之類的東西,但是要拿到了倭夷之後,按照雷天易的計劃這些貨物就值錢了。

如果雷天易想要和這些海盜硬幹的話,也是有可能取勝的,畢竟這一段時間那二十個少年的槍法已經很好了。但是這樣一來難免就有損傷,現在雷天易隻不過處於發展階段,欲與這樣的事情是雷天易不願意看到的。

“不對,不是清國的海盜,是倭夷人!”

雷天易觀察了一會,突然大聲的喊道。(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