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自我與社會(全書完)(1 / 2)

離開了食堂,林行知直奔圖書館。

有了昨天的鋪墊,林行知完全不打算回教室了,還是圖書館來得方便。

剛來到昨天的位置,林行知卻是瞅到了顧清越的身影。

此時的她正聚精會神的坐在電腦前。

林行知佯裝路過,不動神色的瞅了幾眼。

“寫代碼?”

林行知臉上閃過一絲疑惑。

顧清越仿佛聽到了林行知自語,回過頭看了一眼,淡然的說道。

“心理學,可不是看幾本書那麼簡單,它包羅萬象,我們能從認知心理學中學習感知覺和認知體係。從神經學上了解承擔思維功能的大腦結構。從社會心理學上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

聽著顧清越的長篇大論,林行知莫名覺得顧清越的這番話,別有所指。

不僅如此,她的態度也有些微妙的變化。

“你想說什麼?”

林行知沉聲道。

顧清越笑了笑,轉過身敲了幾下電腦。

“這幾張MRI圖像,應該是你的吧?”

林行知近身看了幾眼,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傑伊教授的合作對象跟你是什麼關係?”

“那是我爺爺,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傑伊教授提到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才是我所感興趣的。”

“什麼?”

“冥想與大腦可塑性。”

聽到這兒,林行知來了興趣,難不成顧清越對冥想也有所涉及?

然而,顧清越並沒有談到林行知感興趣的話題,非常生硬的轉移了話題。

“你如何看待心理學中的心理輔導治療?”

林行知皺了皺眉,完全沒有理解顧清越的想法。

顧清越似乎也不在乎林行知有沒有做出回答,自顧自的說道。

“心理治療和社會關係的建立,都是對個體的尊重為倫理準則,以「你的存在本身就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為前提,對當事人進行尊重和接納,這是心理輔導專業的基本倫理原則。

“心理輔導師在具體幹預中所采取的每一步介入方案都需要當事人自主做出選擇、自主決定是否繼續接受心理治療的流程要求,實際上都是對個體人格的神聖性的具體化。

“結合專業倫理與現實兩大維度,人的心理,呈現出了雙重身份。

“一方麵指向神聖性,成為神聖不可侵犯之物,這也意味著須保持心靈的本來麵目,以及無法對其進行人為操控;

“另一方麵,心靈又容易遭受傷害,需要預防和保護,似乎如身體一般具有了某種實體性,呈現出“物化”狀態,是一種可被操控的對象。”

林行知沉默了好一會,才問道:“你的意思是?”

“吉登斯認為,心理治療是一種有關生活規劃的方法論:多數心理治療以實現控製為目標,但又能夠在個人自決的意義上對自我反身性投射加以解釋,並確認個體生命周期與外部道德約束之間的分離。

“換言之,心理治療意味著解放個體,在一定意義上是從家庭、社會等共同體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尋求自我獨立的表現。”

林行知笑了笑,說道:“所以,心理學知識將人從道德、習俗以及各類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達成自我實現的一種路徑。”

“原來如此。”顧清越喃喃自語。

“我認為的心理學,便是幫助個人不受各種社會角色的強製性限製,實現真正意義的「個體解放」!”

林行知的語氣很是鄭重。

顧清越沉默了片刻,說道:“你這種心理學觀念,幾乎否定了絕大多數人的家庭觀念。”

“亦有何不可?”

林行知正色道:“傳統的集體主義,以家庭或群體為單位,抑製自我意識,壓製自我表達。上次的辯論賽的局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時,他們會感到疑惑、甚至憤怒。

“他們感知不到自身所處的文化,正如魚感知不到水的存在一般。”

顧清越笑了,那麵容宛如神使。

“那麼,作為以「自我」為中心目標的你,是否又感受到自身所處的文化?

“在我看來,你這種自我觀,增強了對自我表現和自我利益的追求,這一類個體解放恰恰使個人主義陷入了困境,造就了大批表現型和功利型的個人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