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葩老媽骨精強(2 / 2)

此後近三十年時間裏,政治鐵幕卻並未將香港與祖國大陸的臍帶完全斬斷,除了官方有限度的交往,以偷渡為主的民間形式始終活躍,最終彙聚為一股股逃亡香港的奔湧潮流。以深圳為例,在公開的文件裏,“深圳曆史上共出現了四次大規模偷渡”,分別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據廣東省委邊防口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計,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記載的“逃港”事件就有56.5萬多人次。

在香港與寶安縣(1979年改名為深圳市)山水相連百餘裏的海岸線上,數萬人鋌而走險、翻山蹈海逃往香港。

當時在廣東偷渡,按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種,按路線,則有東線、中線、西線之別。

泅渡通常是首選,其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偷渡者往往會選擇西線,即從蛇口、紅樹林一帶出發,遊過深圳灣,到達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

偷渡者一般都帶有汽車輪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還有人將避孕套吹起來掛在脖子上,一直遊過去。廣州人把從水路偷渡逃港稱作“督卒”,借用下象棋術語,取其“有去無回”之義。民眾也常常自發去珠江中練習遊泳,以便日後“逃港”派上用場。不少孩童從小便被家人灌輸“好好練身體,日後去香港”之類的思想。

要順利遊到香港,除了最佳下水地點外,還需要更多技巧。準備充分的人在偷渡時,會帶上一個小型的充氣救生圈之類的可供漂浮的物體,但並不是一下水就用,因為那樣會影響速度,也容易被發現。相反,他們會將這些充氣物腔內的空氣放掉,折疊好帶下水,等到遊到中途累了時,拿出來吹上氣漂浮水上稍作休息。有些人在下水前喝上一大碗煮好的薑湯,雖然辛辣,但能驅寒,不至於在途中被凍死。

從陸上偷渡,便是通常的中線,即在深圳梧桐山、沙頭角一帶,翻越鐵絲網,到達香港,廣東人戲稱為“撲網”。這種網很難翻過去,探照燈、哨崗和警犬的組合是致命的危險。為了防狗,偷渡逃港者臨行前往往會到動物園收買飼養員,找一些老虎的糞便,一邊走一邊撒,警犬聞了糞便的氣味以為有虎,就不敢追了。有人為防止被邊防軍看到,將西瓜挖空,瓜皮套在頭上,隻把眼睛露出來。

陸上越“網”,海上破浪,畢竟是年輕人所為,中老年人、兒童婦女隻有坐船之法了。坐船,相對而言較安全,但帶有集團性質,出了事問題較嚴重,而且要付300元不等一筆不小的費用,但為“逃港”,不少人往往不惜傾家蕩產。乘船偷渡會偏向於東線,即大鵬灣水路,在惠陽和深圳之間,距離香港十多公裏的水麵,而且海浪很大,經常發生偷渡時溺亡的情況。

你以為花錢買了船票,就真的是坐船嗎?不少人是像蛇一樣屈著身體藏在甲板裏乘船偷渡到香港的。因此,香港人就把偷渡者稱為“人蛇”,而組織偷渡的人,則被稱為“蛇頭”。

蛇頭一般不直接買賣人口,從中收取偷渡費。但很多所謂的蛇頭都會以出國、辦理護照、辦理他國身份的借口進行詐騙行為,並不把人偷渡到目的地,甚至有的會在半路謀財害命。部分大蛇頭,也會進行非法的人口買賣。

蛇仔明就是眾多蛇頭中最壞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