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水陸法會(1 / 2)

唐代貞觀年間,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百官各顯其能,使大唐迎來了盛世。

期間,人均糧食眾多,價格極低。

因此,大唐百姓衣食無憂,幼有所學,老有所依。

大唐貞觀初期,經曆了隋末的戰亂,中原處於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然而西南的吐蕃、西方的吐穀渾、西北的突厥、北方的薛延陀、東北的高句麗,都對中土大唐產生嚴重的威脅。

內憂外患之中,唐皇李世民引導著大唐艱辛的從大亂向大治邁進。

然而,戰亂中壯大起來的邪魔外道不甘心被大唐壓製,它們利用各種方法禍害百姓,蠱惑人心,試圖讓中土重新回到混亂之中。

與此同時,一股上古妖力量正在慢慢的蘇醒過來。

話說上古時期,曾經被視為中原部落之首的炎帝部落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衰弱。

而在東夷的土地上,一個以妖魔組成的部落--九黎,在他們的大酋長蚩尤的率領下,終於統一了絕大部分東夷部落,成為天下最強大的部落聯盟。

無可避免,九黎的目光最終還是落在中原的土地上,向著炎帝部落伸出了魔爪。

炎帝部落雖竭力抵抗,最終還是被驅逐出了中原。

當時看來,九黎族即將成為中原大陸新的主人。

但是,被九黎打敗的炎帝部落並沒有放棄,北上與黃帝軒轅部落成功結盟,共同對抗九黎的妖魔。

之後雙方進行了連番大戰,由於九黎族人各個都有有妖力,在打鬥方麵占有絕對優勢,炎黃聯軍雖然英勇奮戰,卻仍然不是九黎妖族的對手,好幾次險些全軍覆沒。

在這緊急的關頭,黃帝求助了天神,還得到了天神的支持,在最後的涿鹿戰場上,炎黃聯軍在天神的幫助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九黎族酋長蚩尤被殺,它的手下,逃的逃,死的死。

黃帝將蚩尤的屍體分為兩半,分別被封印在不同的地方。

九黎族的主要成員被驅逐出三界之外,大批九黎軍作戰的妖魔被處以嚴厲的懲罰。

久而久之,到了貞觀年間。

天界和魔界都已經化作了傳說故事,而那些逃跑了的九黎妖魔,還留在人間。

而在人間,人類和妖魔的力量似乎達成了一種平衡,人世間太平盛世時,妖魔們大多藏於山林,人間戰亂動蕩時,各色妖魔也會出來興風作浪。

貞觀十年,西南的吐蕃、西方的吐穀渾、西北的突厥、北方的薛延陀、東北的高句麗的作亂,使那些妖魔鬼怪又出來為禍人間。

天界注視著人間的變化,但是卻不能直接插手幹涉。

在當時有斬妖除魔的隻有佛教,為了讓百姓都有抵抗妖魔之能力,李世民大力推崇佛法。

之外,還有一媲美仙界的地方,叫做天門山。

天門山中以劍術著稱,天門山弟子可以騰雲駕霧,禦劍飛行,有斬妖除魔之功法。

相傳天門山高入雲霄,是上古時期一個與世無爭的部落,為了不被世間戰爭所打擾,天門山被天門首領使用法術隱去下部,隻有穿過雲霄的上部。

山頂之上有古建築,堪比皇宮內院,被稱為天門宮,是天門山弟子居住習武之地,也是通往天界大門的所在。

天門山上植物自行生長,泉水甘甜永不枯竭,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最主要的就是山上的時間是靜止,所以天門山弟子幾千年來,相貌不改,依然保持在二十幾歲。

他們不是神仙卻類似與神仙,不像神仙有那麼多的約束,看不了正在蘇醒的九黎勢力,對人間的所作所為,所以他們經常下山,和佛教一同斬妖除魔。

他們的行為得到百姓的認可可愛戴,同時也被唐皇李世民看中,弟子們被世人稱為天門山劍仙。

“安靜安靜,你這樣會影響我說書,我要是說不好了,你們也聽不舒服。”

一街邊說書先生,對下麵一個拿著樹枝亂揮舞的年輕人說到。

那年輕人將樹枝扔到一邊,對那老頭說道:“我這不是聽得入迷了,以為我就是天門山的劍仙,一時忘我,對不起,對不起,您繼續。”

人群中的那個少年,二十剛出頭,身穿布衣,稍微有些破舊,但也遮不住他那卓爾不凡的英姿,五官輪廓分明而深邃,劍眉鳳目,鼻正唇薄。

身材瘦小卻又看著有力,身高足有六尺(唐朝一尺為30厘米,六尺為1.80米),他的背脊挺直,發絲纖細。

雖是平民,但也透露著一種高尚的氣質。

此人名叫李乘風,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在清河鎮開了一家酒樓,專門為進京之人提供住宿,賺的不算多,但足以豐衣足食。

清河鎮在長安城外百裏處,是進京必經之路,所以帶動了這個鎮的經濟。

至於李乘風為什麼叫乘風,那是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名小將軍,跟隨唐高祖李淵起義,打仗走的那一天,正好是李乘風出生的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