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李雪兒的家長以76000塊的價格拍中《小兔子乖乖》!”
“很有眼光!我隻能說這位家長真的很有眼光。”
“《小兔子乖乖》不僅僅是歌聲童趣好聽,更難得的是附贈的寓言故事。”
“爸爸媽媽們能通過這則寓言故事,在歌聲與故事裏告訴小朋友們學到不能給陌生人開門的安全教育。”
“可以說,不管歌火沒火,這則寓言故事必然會火!”
……
“好,那麼接下來進行第四首,也是今天最後一首兒歌的拍賣。”
“在拍賣之前,我要在這裏告訴大家一件事。”
“開拍前,音樂小王子王業老師告訴我,接下來的這首兒歌將是一首少兒級兒歌。”
“大家可能糊塗了,兒歌就是兒歌,為什麼還要在前麵加一個少兒級呢?”
“原因很簡單,王業老師把他創作的兒歌分成了兩個級別,分別是幼兒級與少兒級。”
“其實大家回想一下前麵的這些兒歌,包括最初的《兩隻老虎》和剛剛的《小兔子乖乖》都是幼兒級兒歌。
“它們的歌詞都是很簡單的一兩句話,重複著反複哼唱。”
“為什麼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樣才方便年幼的孩子們記憶。”
“所以,幼兒級兒歌適合所有3歲以上的孩子們學習歌唱。”
“3歲就能學會哼唱,這就是幼兒級兒歌。”
“然後接下來的這首兒歌的歌詞就開始變多了,不再是一兩句話,而會是像《小兔子乖乖》一樣,歌詞中包含著寓言故事,蘊含著較為複雜的故事內涵。”
“正因為歌詞開始變多,變的較為複雜。”
“所以,至少要6歲以上開始上小學懂得記事的孩子們,才能學會並聽懂歌詞裏的故事。”
“這樣的兒歌,就叫少兒級兒歌。”
“這第四首兒歌也是第一首少兒級兒歌的名字叫《蝸牛與黃鸝鳥》。”
“哈,大家發現沒有,這一首兒歌的歌名,直接就是六個字。”
“而且呢,這一首兒歌的歌詞也要比小兔兒乖乖更多一點。”
“想要聽懂的其中道理,也更難一點。”
“好了,再多的言語,還是不如讓大家先來聽一聽吧。”
“那麼,現在有請戲劇團的馮果兒同學登台演唱!”
噔噔蹬蹬,今年10歲已經上四年級的韓果兒一點也不怯場,從容的走上了舞台中央。
她手中拿著話筒,音樂伴奏聲起,輕快的旋律前奏蕩開。
馮果兒露出了笑臉,手抬起話筒,抑揚頓挫的歌聲響起。
“阿門~阿門~前一棵葡萄樹
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
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樹~阿上~兩隻黃鸝鳥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還早得很哪
現在上來~幹什麼
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
台上的韓果兒一邊哼唱著歌,一邊向著台下的媽媽韓佳招著手並使著眼色。
知女莫若母,韓佳知道女兒的意思是要她一定要買下這首歌。
韓佳微微的點了點頭,她坐在角落裏,小聲的隨著女兒的歌聲哼唱著。
“……阿門~阿門前一棵葡萄樹……”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