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腦瓜靈活的雪糕哥(二)(1 / 2)

雪糕在那個單純年代是個非常令街頭群眾和鄉下百姓歡迎的休閑食品,一到夏日,簡單的雪糕就流行了起來,尤其是離城鎮很有些距離的農村,那冰力十足的雪糕是人人羨慕的口中物,尤其是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勞作的勞動者,能吃到一支雪糕對他們來說是種極大的享受,還有農村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孩們對這冰的東西都十分青睞,一遇到賣雪糕的都拿著不知道從哪裏弄來的零花錢爭著買那簡單又不能常吃的東西。

夏楠可能天生對做生意有靈感,那時還在上小學的他就自做了一個小木箱,在裏麵鋪了些棉絨等材料作為保冷材料,在放暑假時候就去城裏的副食品批發店買不少的雪糕放到這個“保冷”木箱裏麵,然後用自行車拉到鄉村去賣,說真的,他的這個“不入流”的小買賣在當時是很吃香的,做這個事兒也比較辛苦,需要完全放下架子,還要能沒有任何害羞感,當時象他這樣的小學生能做這個小買賣是需要一定的膽量和勇氣,對於夏楠來說做這個如魚得水。歐文兢當時就感覺他自己做不了去兜售雪糕這樣的事兒,因為他顧慮的東西太多了,感覺做這個沒臉麵,當時他確實佩服夏楠的那種放得開的做事風格。歐文兢清楚記得,當時夏楠在他家裏的那輛“永久”牌自行車後座上綁著一個用來裝雪糕的小木箱,然後踏著那輛自行車到偏遠的鄉村去兜售雪糕,那個裝雪糕的小木箱上寫著大大的“冰棒”兩個字,那兩個字非常顯眼,在夏日的鄉村裏,如果別人看到一個騎著自行車的小男孩,車後麵帶著一個標著“冰棒”兩個字的大木箱會感到有一種欣喜感,因為他是給別人清涼來的,還有他的那賣雪糕的吆喝聲使鄉親們越聽越親切;夏楠那個賣雪糕的勁頭很足,每到炎熱的暑期時,夏楠就戴著草帽,騎著那個與他身體不成比例且安裝了大木箱的“永久”牌大尺寸自行車,然後跑到很遠的鄉村去兜售著他的雪糕,經常是在外麵跑的滿頭大汗,皮膚也被毒辣的陽光曬的麻黑,他嗓門發出的吆喝叫賣聲顯得高昂而又清脆,那時候的他可謂真正的陽光少年形象。夏楠對做生意這塊確實很在行,但他不是那種見利就不顧一切的人,他下到鄉村賣雪糕會碰到很多舍不得花錢但又嘴讒的窮困人家的孩子,那些孩子圍著他的雪糕木箱並用無助的眼神看著他,在貨足的情況下他碰到這樣的場麵時都會派發雪糕給那些孩子,如果碰到大漢淋漓地在田間辛苦勞作的人們時,夏楠會適當地分發自己拿來賣的雪糕給他們,他感覺適當地關懷和幫助別人,可以得到用金錢買不到的被人崇敬,總之他在樂於做生意的同時也關心社會;夏楠在暑期時候到他那個地區的農村到處兜售著雪糕,他的勤懇和熱情被鄉間的人們所喜歡,他漸漸地他在那個地區的很多地方建立了非常好的形象,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不僅把他當賣雪糕的更把他當成鄰家親哥哥,在夏天的季節裏,如果夏楠幾天沒有出現在他們麵前的話就會被他們想念,且大人小孩都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雪糕哥”,鄉村的小孩一看見夏楠來到他們家附近時就會特別感到興奮,“賣雪糕勒”,這是他賣雪糕時的吆喝聲,那獨特的音調很有個性,這聲音的出現就表示快樂和舒心的出現;夏楠帶給鄉親們的不僅僅是有機會能買到可口的雪糕吃,帶給他們的主要是心靈上是溫暖,因為夏楠會照顧好想吃雪糕的小孩,夏楠盡力和盡量地讓圍著他轉的小孩有雪糕吃,他們有錢買的就賣,他們錢不夠的也會賣,對於少數很想吃雪糕但沒錢買的小孩子,夏楠會像他家的親戚那樣笑嗬嗬地拿出雪糕給他吃,夏楠的隨和、善良、豁達給當地的鄉村小孩子們那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對那些小孩子們來講,他們長大後回憶起往事時,夏楠對他們來說肯定是個美好的回憶。

其實,美國總統在競選前的各地演講活動和夏楠賣雪糕的事兒有得一比,兩者的目的和性質雖然相差很大,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親民,就是廣泛地去接觸底層的群眾,總統要在競選前演講當中要對民眾噓寒問暖,夏楠在賣雪糕的過程當中關切過勞苦和貧弱;夏楠根本談不上是政治家,他從來沒打算要朝政治方麵發展,他的誌向是經商做實業;不管是做大生意也好還是做小生意也好,如果想做得有長遠和有前景就必須要親民,親民對於一個商家來講不但是個最好的商業廣告,更是財源滾滾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