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歐文兢在若幹年前的高考中名落孫山,在中學時他像其他有誌青年一樣懷著崇高理想和美好追求,考上大學是歐文兢等很多農村有誌青年實現理想和獲得發展的好途徑,但殘酷的高考分數線阻斷了歐文兢等很多學子的夢想,很多學子因為差了些分數而破滅了大學夢;這使歐文兢等出身農村的落榜青年們不得不走向水深火熱的社會去謀生,他們沒有背景、沒有依靠、沒有關係網、沒有高學曆、沒有豐厚的資金實力,他們隻有靠自己全力打拚。不甘示弱和追求真理的歐文兢懷著理想在社會上經曆著風風雨雨,迷茫、挫折、失落、勞累、嘲諷纏繞著他,他在社會上謀生和漂泊的過程中漸漸發現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和大學生們的狀況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理想,他發現在現實社會中很多大學生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有優勢,他感覺自己這個非科班出生“混”在社會上的人遠比他們充實和有發展。
之後,他也發現了當初和他同是落榜的幾個高中同學在社會上經過“掙紮”後取得了知識分子們難以達到的事業層麵;歐文兢在社會經曆了複雜的生活和目睹到那幾個當時和自己同是落榜的同學後,發現理想的實現並不是由是否上過大學來決定,每個人隻要堅持理想善於思考和付諸努力同樣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未來。
該故事通過歐文兢等幾個高考落榜青年的奮鬥故事反映了當代應試教育所存在的一係列弊病,壓抑死板的中學教育,浮躁不務實的大學教育;同時也證實了非科班出身的人隻要有正確心態和崇高理想同樣可以“發光”;該作品也深層描寫了當今社會底層民眾的真實生活情景,指出了當今社會所存在的就業弊病,描述了當今城市和農村的老百姓們各自存在的生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