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遷移 第四章 (十四)(2 / 2)

從這時起,外麵的世界似乎每日都在變化,總有新的事物出現。固定電話,運動鞋,牛仔褲,喇叭褲,蝙蝠衫,山地車,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生活水平開始分層。流行時尚一波接著一波,衣著和發型都在翻天覆地地變化。頂著爆炸頭的蘇師傅,包攬下附近幾條街上女人和男人們的發型,他那間臨街加蓋的小發屋變成時尚中心,還被電視台錄像宣傳,一時成為地方上的時尚領尖人物。蘇師傅也變了,跟最初來包頭時謹小慎微的樣子不同,他越來越趾高氣揚,問起話來變得愛搭不理的,想要他親自做發型需要熟人介紹才行。

一九九三年的時候,“下海”、“內退”、“買斷工齡”、“一刀切”這些新詞頻繁出現在生活中,嘴快愛嚷嚷的王德安在張平平家學說過一段很順口的串話,“小時候下鄉,長大下海,老了下崗,嗨,你說有意思吧?”沒人覺得有意思,同齡的熟人中,大一點的國有企業職工、公務員、老師的飯碗相對穩定,剩餘的人都麵臨著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那些時候,姑娘們找對象都要從“公檢法”、醫生、老師或者蒙鋼、鋁廠這樣的不會整體倒閉,不會大批裁員的企業挑選,嫁給這些人就端能上金飯碗,全家人都揚眉吐氣。

相比過去,飯菜成本增加,張全勝幾乎不再招待老熟人到家吃喝聚會,隻有幾個偶爾會來串串門。蔡玉梅親戚的往來也減少,她的大哥全家搬到青山區,二哥和三哥都跟兒女們在外地生活,侄兒侄女們逐個成家立業,每家的人口都不少,各自圍繞在各自的家庭圈內忙碌,沒事不大聯係,就算有什麼事情也來不及一一告知蔡玉梅。蔡玉梅總共有九個侄子兩個侄女,最大的跟她同齡,當年跟她一起吃著大嫂的奶水長大,他生的孩子比張平平還大幾歲,最小的侄女還在上中學,比張平平小一級,生活的階段不同,彼此的節奏很難再同步起來,相互的照應就缺少許多。

張平平已經十三歲,生活裏的人情世故,她也能逐漸開始明白。

很快,蔡玉梅單位停產,鼓勵職工自謀出路。她與同時進廠的姐妹們選擇內退,一起在外麵尋找打工賺錢的機會。她跟老工友們承包過十字路口語錄碑下的一片空地,在那看管自行車,每次三分五分的收入,讓她們的辛苦得到切實的回報。後來,存自行車的地方被城管轉給自己的親戚,老實的工友們又失了業。國有紡織廠倒閉後,市裏生出不少私營小紡織廠,蔡玉梅在距家很遠的北梁找到一家,繼續起她熟悉的活計。她是紡織行業的老技術員,各種工藝流程都熟悉,剛好是外行老板需要的人。小紡織廠人少業務量大,加班加點幹活,紡織專業大都需要長時間站立,讓她的腳底站出骨質增生,一年四季用手縷線分線纏線,硬是在手上割出幾條大裂口,平常就那麼大張著嘴,抹什麼藥都合不上。北梁是自北向南的大斜坡,騎車上去很累,遇上大風或者雨雪就更辛苦,玉梅心裏憋屈的時候,不由會想,要是當年硬鬧著去師範上學,現在也不用這樣啦,想到這些的時候,甚至有些恨起解珍珠來。

後來,她們的紡織廠被香港老板帶條件收購,他不願意要年齡大的職工,補償給一些費用全部清退。她的工友們,有很多人被清退出來,由於這些人不到退休年齡,也沒有像蔡玉梅她們那樣提前退休,就拿不到退休金。她們都是被人依賴的時候,停歇不得,麵對生存的危機,工友們在接近五十歲的年齡,不得不重新擇業。女人們在麵臨生活的逆境時,顯得那麼的堅韌耐受。幹了幾十年擋車工的許師傅,沒學過別的技能,私人小工廠又沒有那麼大的機器,隻能去澡堂搓澡,她選這活也圖做起來不煩心,天天能給她結現錢買菜買糧。熟人們經常在附近的女浴池裏碰到她,她穿成三點式,腳上踩雙長筒膠靴,一年四季浸在熱氣騰騰不見陽光的沐浴房裏,幾年下來,身上毛病落下不少,唯獨皮膚變得白皙而細嫩。整緯車間的安師傅聽說攤煎餅掙錢快,讓愛人給她改造出一輛玻璃推車,天不亮就起來準備材料,早上六點準備到路口出攤,三百六十五天起早貪黑的忙碌,一天不舍得休息,為省錢頓頓隻吃煎餅就白水。還有的去給別人帶孩子……這個時期,零七碎八的小買賣又重新湧現街頭,搞得城管一時管理不過來,蹬人力三輪車的,攬小工的,擺地攤的,大都是些四五十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