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呢喃著,似睡非睡,齊孟忍不住低聲問道:
“哪一年元旦?”
女人朦朦朧朧道:
”皇上勞累過度,連日月都忘了,明日就是崇禎十七年了。”
美貌女子邊說便伸出纖纖玉手,搭在了齊孟脖子上,翻身過來,杏眼微睜,口吐香蘭,似有很多話要說,卻迷糊的沒睡醒。
齊孟心中再無一絲邪念,待女人重新睡去,轉身望向搖曳的燭火,心潮澎湃。
“崇禎十七年,崇禎十七年,崇禎十七年啊!”
這麼說我成了末代皇帝朱由檢?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所謂元旦也就是農曆新年,照陽曆來算就是二三月份。
”再過三個月我就要死了。”
他不是明粉,不是曆史專業大學生,不是圖書館管理員,對朱由檢支離破碎的記憶隻存於電影電視中。
即便如此,他也知道,這已是地獄模式。
1644年的明朝,用風雨飄搖來形容都是溢美之詞。
實際上已經完蛋了。
鬆錦大戰已過去兩年,在那場決定帝國命運的大決戰中,明國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殘存明軍退守山海關,由遼東總兵吳三桂統領。
吳三桂此人,少年英才,一生兩次叛主,人品實在堪憂。
鬆錦大戰後,多爾袞多次率兵扣關,吳三桂閉關不出,崇禎十五年,清軍繞過山海關,沿山東南下,長驅直入千裏,一度攻略江淮。
明王朝內部形勢也不容樂觀。
在各地軍閥縱容下,李闖流賊死灰複燃,實力迅速壯大。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支精銳兵團,孫傳庭率領的榆林兵,去年在渭南全部覆沒,孫傳庭本人也戰死沙場。
接下來的曆史也就很簡單了。
1644年農曆三月,李闖大軍兵臨城下,北京城隻抵抗了一天便開城投降,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在煤山上吊自盡,和他一起殉國的隻有太監王承恩。
李自成占領北京後,對百官殘酷拷打,搜刮出七千萬兩白銀,在此之前,崇禎皇帝求著群臣捐獻也湊不齊二十萬兩。
李闖在北京好日子沒幾天,吳三桂便投降滿清,接下來是一片石戰役,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華夏沉淪。
齊孟痛苦地閉上眼睛。
國破家亡的悲慘場景一幕幕在他眼前浮現。
怎麼辦!逃走嗎?
那位最擅長逃跑的永曆皇帝,最後是什麼下場,即便逃到了緬甸,還是被吳三桂窮追不舍,用弓弦將其勒死在昆明。
再說,現在國庫裏已經沒有銀子可以讓他遷都,北京城內的諸位大臣們,都是一毛不拔的主,他們也絕不會輕易放皇帝走的。
畢竟,大夥兒還要靠大明皇帝向新主子請賞呢。
留在北京?和李自成他們死磕?恐怕到頭也會被這群忠臣們給賣了。
正在苦思冥想之際,忽然頭痛欲裂。
就在這一瞬間,齊孟與崇禎靈魂高度融合,穿越者獲取了被穿越者的記憶力。這些年發生在明國大地上的一幕幕慘劇逐一浮現在他眼前。
煤山上那顆醜陋不堪的歪脖子大槐樹正在召喚自己。
歸去來兮歸去來。
既然無路可走,那就戰鬥到底吧,管你李自成多爾袞東林黨,欲亡華夏者,朕必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