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16的帶寬不寬,但用在民用通信衛星上卻能供數千台甚至近萬台衛星電話使用!
因為他設計的這個基帶芯片是用於幹線鏈接的,是通信衛星的中繼電路。
就如地麵上的固定電話交換機。別看一個電信局裝了好幾千門電話,但出局中繼電路並沒有多少。原因就是電話機使用的時間並不多,大部分時間電話機都處於閑置狀態。隻有電話機工作也就是打電話的時候才占用中繼電路,一旦電話掛斷,它所占用的中繼電路就釋放了,交給其他電話機使用。
而且衛星電話、數字手機以及固定電話所占用的帶寬並不相同。每一門固定電話占用的帶寬一般為64K,一條的中繼線能隻能容納三十台固定電話同時對外通話。可是數字手機占用的貸款隻有一半,一條的中繼線至少能容納六十台或者六十二台手機用戶同時通話。
衛星電話占用的帶寬雖然有多種數據,有多有少,但以數字手機占用的帶寬來布局或計算衛星電話的帶寬是完全可以的。
如此一來, 16帶寬的中繼線可以傳輸近五百台衛星電話同時通話。如果按1:10來放號的話,可以承擔五千台衛星電話的通信業務。如果考慮衛星電話的費率高,也就是每分鍾通話費貴,用戶使用衛星電話的頻次低,則還可以降低這個放號比例,可以按1:0甚至1:0來放號,那這個帶寬的中繼線就能承擔更多的衛星電話用戶了。
當然,剛才的隻是衛星中繼線路,是通信衛星與地麵站的聯係,或者是通信衛星與通信衛星之間的傳輸通道,而不是通信衛星與單個的衛星電話機之間的傳輸通道,這個與單個衛星電話機的通道還得設計另外的基帶芯片。與移動電話機一樣,還要考慮采取頻分多址技術還是碼分多址技術。
不同的技術對應不同的設計。
不過,現在薑新圩能夠解決通信衛星中繼電路的基帶芯片設計,已經是一個了不得的成績,今後在進行通信衛星上其他複雜的芯片設計就是。
其實,就是這個基地芯片設計也不是他一個人能解決的。一枚複雜的芯片,裏麵所包含的半導體單元、晶體管數量都是上億個,一個人就是一輩子不停的畫,也畫不完這張芯片設計圖。
他需要做的就是明確芯片的功能、確定那上億個晶體管的內在邏輯、規範裏麵的數據流程。至於那些重複的、簡單的設計任務,或者交給其他工程師去完善,或者幹脆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薑新圩在工作室裏整整忙了四個多時,等他總算忙完基本頭緒、理順了極大部分邏輯和流程時,腦袋都有點昏昏沉沉了。
而時間已經到了晚上。
梅奧妮、瑪麗瑞婭兩人正在等他吃飯。
看他疲憊的樣子,瑪麗瑞婭很是心痛地道:“親愛的,你何必這麼累著自己?剛踢完足球,又一頭紮進工作室,你這麼累,有可能累出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