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業擁有比香港電影台彎電影強大的多基因和生命力,起碼票房上不是那麼容易敗的一塌糊塗的,雖然引進好看的、容易有高票房產出的外語片是中影和華夏兩大集團的本份,但華語片票房不得低於每年總票房50%也是總局的軟性規定,所以會有國產片保護期的說法,會有好萊塢大片紮堆廝殺的現象,中影華夏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華語片身上的壓力。
可越是這樣,華語片的口碑也越低,佳作產生的幾率也越低,尤其近兩年,影市大爆發,每年內地票房幾十億幾十億的增長吸引了很多熱錢湧了進來,演員接戲不慎重,為了高片酬頻出爛片,導演拍戲不認真,隻為撈錢的現象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這類影片被擋在了院線外麵,但進入影院流通的那些爛片仍舊很大程度上抹黑了一直在進步但仍問題多多的華語電影產業。
雖然現實大家都能看得清楚,也知道問題在哪兒,本來國人就過於崇洋媚外,再沒有足以拯救華語片口碑的大量優秀華語電影,很容易讓華語片淪為這片土地上的二等影片。
何沐在會上發言,“我們其實有很多口碑優秀的電影,但是可惜票房都很一般,知名度很低,好口碑隻流傳啊行業內部和電影發燒友的圈子裏,說明喜歡看這種電影的人是少數派,那麼什麼是衡量一部電影好與壞的標準呢,是豆瓣上那些文青挑剔的審美,還是大眾手上的買票錢?”
“我一直覺得口碑和票房是可以兼得的,就算不能兼得,能夠占一樣也是好的,就看各位老板看重哪一方麵,不能一樣都不占吧,我以為,應對好萊塢的強勢衝擊,我們可以做兩點。”
“一、真正投入巨資拍攝中國特色的大片,當然模仿西方的大片也可以,隻要國人能接受就沒問題,國外兩億美元才能拍出那種A類超大製作,我們隻要兩億人民幣就能拍出讓國人滿足的效果,膽子大一旦,投四億,我想完全可以拍出好萊塢大片的質感,就看有沒有這個魄力了,我向來相信內地電影市場的容量的,如今最高的華語片是6.7億,或許今年就會出現十億大電影。”
“何總是在說自己的《子不語2》吧。”光線傳媒王長田笑嗬嗬的插一句嘴,最近光線在搞一個“電影之光”發布會,預計公布十餘部中上等成本的電影計劃,意圖明顯要在電影製作環節發力。
何沐微微一笑,“這個不好說,可能是《子不語2》,也可能是華宜的《畫皮2》,或者您王總的《四大名捕》,亦或是三爺製作的《狼圖騰》,隻要大家真的舍得投錢,在製作上精益求精,讓觀眾們覺得嗨了,過癮了,值回票價了,一切皆有可能。”
“我下麵要說第二點……”(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大腕崛起》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