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夜,金陵,皇宮。偌大的奉天殿內,稀落地站立著三個人,其中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男子,身著袞龍袍,麵色蒼白,不安地望著殿外衝天的火光。此人乃是大明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身邊站著一個老太監,低首垂眉,淡然入定,似乎對殿外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麵對皇帝的則是一位身材修長、目光炯炯的蒙麵人,一襲黑衣在夜色的襯托下形如鬼魅。

四年前,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之孫、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諫言,推行了一係列削藩措施打壓各地藩王,終引起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的強烈不滿,借朱元璋“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的遺訓,於燕京起兵,揮師南下,發動“靖難之役”。戰事持續四年,北邊是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燕王,南邊是經曆過朱元璋大清洗後將才凋敝的朝廷,北軍以少勝多,屢戰告捷,南軍漸漸不支,皇城金陵告急……

廝殺聲漸漸逼近,戰士臨死前悲愴的吼聲不絕於耳。見情勢危急,蒙麵人躬身道:“陛下,先師仙去之時,料到燕王必反,特命我助陛下於危難。如今戰局已定,城破在即,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隨我突圍,存有為之身,繼爾傳檄天下,共討篡逆。”

朱允炆長歎一聲,擺了擺手,說道:“令師有通天緯地之能,朕自小佩服,也深感先生冒險相救之義舉。隻是君王當死於社稷,豈能臨陣退縮?朕忝居皇位四年,沒能給百姓帶來安定與和平,反而招來這場浩劫,更讓千千萬萬的大明軍士淪為孤魂野鬼。而今一敗塗地,無顏苟活,朕願一死以謝天下。”

皇帝緩緩從書案上取過幾卷書和一個畫筒,交於蒙麵人道:“此二物關乎天下氣運,朕將它們托付於先生。其一是皇家秘典,名曰《萬法歸元經》,原是太祖皇帝廣羅天下道家典籍,命才智之士修編,曆時十載著成的修身之法,可惜皇祖父不及研讀便已駕崩。朕曾與方學士看過此書,書中所述皆為運氣吐納之法,晦澀難懂,奧義深邃,像是一部極其高明的武功法門,朕自是不屑,但對學武之人乃是至寶。畫筒內收藏的則是太祖所繪的大明寶藏圖。當年太祖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盡得其荊、襄多年經營所得財富。太祖深謀遠慮,將一半用於軍費,另一半藏於一不為人知之處以備不時之需。朕死之後,皇叔必然稱帝。若他是位善待百姓的好皇帝,則從此休養生息、天下太平。但如若他荒淫暴***役百姓,則請先生尋一才能有誌之士,贈二物,興義師,伐無道,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

蒙麵人雙手接過,饒是他修為深厚,仍是感到手心的沉重,手臂不免微微發顫。朱允炆交待完畢,對蒙麵人一揖到地,負手向內殿走去,一掃之前的惶恐之情,口中吟道:“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竟是曹子建的《白馬篇》。此情此景,他應該當是想起了同病相憐的曹植,一個被兄弟所逼,一個被叔叔所迫,為了皇權妄顧親情,千古同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