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常態(1 / 2)

今天我們來聊點知識之外的部分,說說題目中的這兩個字「孤獨」。

這也是有誌於體驗996福報的人一定要經曆的一個過程,習慣獨處,學會去應對孤獨。

先來說我的故事。

我的中學有一個“精英班”的設計。

本來學校是打算把全年級1700人裏學習成績最好的那一批學生單獨抽出來,組成一個班。但因為教育局出了文件,明令禁止,就變成了把這批人分散在各個班裏,但是每周的自習時間,會把這些人從各自的班裏叫出來,集中去報告廳上幾個小時課。

我們不是衡水那種一心抓成績的學校,所以這課的功利性很差,基本是以啟發思維,鼓勵學生表達與思考為目的的。所以一共隻上2門課,數學和語文。

數學講的都是奧數題,和中考毫不相關,但是對思維的訓練是有幫助的。講課的是個老頭,一道幾何題,會給出3-5種輔助線的畫法。

語文,前期是一個女老師,後期因為懷孕,換了一個男老師來講。

女老師給我們過了一遍論語和孟子全文,講楊絳的《老王》《我們仨》,講特殊年代和傷痕文學,講詩歌和散文,還有北島和顧城。

男老師講莎士比亞的悲喜劇,《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我們當時還背誦了生存還是毀滅的那一段。他講荒誕派的戲劇《等待戈多》,講《水滸傳》,把吳用叫做小學民辦教師。有時候掏出一份報紙,讀上麵的新聞,問我們怎們看,又講他自己的想法,我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書本之外的東西,也是那個時候知道老大哥和中國邊界的矛盾。

這些東西,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重塑世界觀的東西。然後,他的眼睛裏就不再隻是書本和學校生活,他會想要走得更遠,從這個角度來說,精英班雖然沒有提高我高考的分數,但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孤獨,從不合群開始

緊接著,孤獨就出現了。

孤獨來自於哪裏?來自於不被理解,來自於不合群。

一個人如果接受的教育和周圍人一樣,所處的環境和周圍人一樣,投入時間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差別,那除非基因特殊,父母特殊,不然,這個人其實和周圍人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一樣喜歡玩遊戲,一樣喜歡電視劇,一樣的審美和價值觀,一樣的思想深度和決策水平。

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在所處的環境裏如魚得水,大家都差不多,很容易相處得來。但,如果這個人家境/教育極好或極差,如果這個人像我這樣被改變,如果ta有自己鍾愛的事情,那他一定會在某些地方表現出不同,並且隨者年歲增長,變得越來越不同,離那個平均人越來越遠,穎脫於環境。

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人決定更像別人,還是更像自己的過程。

與自己相處

初三的時候,我開始看網絡小說,400萬字一本,看了幾十本,其他零零散散,把當時的起點看了個遍。然後,我開始喜歡古文,喜歡閱讀,開始在物理課手抄《世紀》和《古文觀止》。

接著是高中然後是大學,因為之前花在理科的時間太少,高考成績平平,調劑到了化學工程學院。我開始喜歡商業,喜歡互聯網,喜歡關注和學分績無關的東西。我一個人住,有一搭沒一搭的上著課,業餘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這當然和學院的培養方案背道而馳,和強調學分績的學生理念背道而馳,和老老實實幹自己本專業的學校風氣背道而馳。

然後是工作。我都不需要刻意特立獨行,隻需要堅持做自己,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了。我仍然一個人住,仍然不參與罵領導罵公司罵加班的討論,不關心電視劇遊戲和生孩子。閑暇時間就自閉,學自己想學的,不參與任何集體活動。

從始至終,我和身邊環境的關係都是親切的而不親密的疏遠。

我一個人,花了大量的時間陪伴自己。每個獨處對我而言都是狂歡,我很幸福,並且打算一直這樣幸福下去。

這期間,大部分時候我都是在獨處,大部分時候我都不會被理解,大部分時候我並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說話。

這是代價。

當然去年,我找到了網絡平台這樣一個表達自我的方式,得到了一批聽我講相聲的觀眾,極大程度的消解了我的孤獨。

這是我的幸運,謝謝大家。

寂寞與孤獨

故事說完了,接下來是硬一點的內容。

我們先來區分兩個概念——寂寞與孤獨。

寂寞是什麼?寂寞是一個人待不住,無法長時間獨處,非要有一個陪伴(貓狗/人/電視劇)。

孤獨是什麼?孤獨是可以獨處,但是沒有人「懂我」,是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去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思考,缺少一個交流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