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嗎?(1 / 2)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代讀書人的傲氣是多麼讓人感動欽佩,讓眾多現代學子感羨慕不已!

在以前,學子們的社會地位極高,商賈地位極低,讀書人們打心底裏看不起那些商賈。認為他們蒼蠅苟且,滿身的銅臭之氣,粗鄙不堪,不想與之為伍。每一個學子立誌所追求的都是名垂青史,揚名立萬。對於他們來說,名聲、榮譽遠遠要比那些黃白之物更加有追求,更加吸引人!古代的當權者,也樂意引導鼓勵和培養學子們的這種誌向。為此,北宋帝王趙恒還專門寫了一首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古代學子來說是有著多麼巨大的吸引力了。套用現在的話來說,隻要你認真讀書,就能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徹底改變自己的階級,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古代學子人看不起商賈之人,還戲謔的將他們稱為"商老九"。老九這個詞有點意思!不僅讓我想起了近現代“師老九”的戲稱。古代人按照三教九流劃分社會地位,分別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商人也是排到末位。也就是臭老九,不亞於近現代時期的“師老九。”

可是到了現代,我們都清楚的發現,學子們的思想似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在瞧不起商人,反而十分尊敬、崇拜、羨慕那些住著豪宅、坐著豪車、出入高檔上流場所的富商們。什麼國民老公,馬爸爸,張口閉口定一個小目標,先掙他一個億的豪氣幹雲,讓一大群經曆寒窗苦讀的學子,在脫離校園,步入社會,經曆了一係列的社會毒打之後崇拜的五體投地。

商人依舊是商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並沒有發生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依舊是從事商品交換,在商品的交換環節中發揮作用!依舊是不事生產,依舊是投機倒把,但是其社會地位卻發生徹徹底底的改變!歸根結底是時代發生了改變,人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工業革命的到來,徹徹底底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效率的顯著提高,讓商品的製造與生產在整個商品的貿易流程中,不再占據關鍵地位,“交換”反而成了關鍵因素!把眾多的商品銷售給需要的人,成為了整個商品貿易流程中急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而自古以來,商人一直在這個環節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社會地位的提高也不難理解了!

衡量一個人,一個群體有多高社會地位,不在於他有多少財富,而在於它能為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多大的價值!

學子們地位的下降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觀看。當中國的國門被西方列強被迫打開之後,國人們的思想也將徹徹底底發生改變。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式,讓傳統簡單的手工勞動者不在符合時代的需求。急需要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手工藝人。

說實話,我們現在的教育與古代教育早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培養目標都發生改變,學子們地位改變也不難理解。以前古代走的是精英教育,讀書是少部分達官貴族有錢人的專利,教育培養的目標也是懂得禮義廉恥,熟知四書五經,將來考取功名,為國效力的士大夫。我們常常在書籍中,影視劇裏,看到一個十分常見卻又被我們選擇性忽略的一個社會現象。自科舉以來,古代幾乎所有的學子都參加過科舉考試,而我們卻不知怎麼的將古代的科舉與現在的高考所等同起來了。事實上,這是一種十分不嚴謹劃分。

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古代的學子從小就有立誌於參加科舉,考取功名,走從政道路的想法。而現代的學子,往往要畢業之後,經曆了社會毒打之後,才能幡然醒悟,產生要考公務員,要考事業單位,要進入一係列國家相關機構,投入到國家體製內的想法。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後來終於想到一個詞能解釋這種現象——深藏不露。以前的官員和現在的官員比起來完全就不是一個階層,古代能有多少人懂得韜光養晦的這個道理。從古代學子們所寫的詩句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這麼一個情況,唐代詩人孟郊,四十六歲進士及第之後。意氣風發的寫出來《登科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