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有意遷都(1 / 3)

擺在朱由檢麵前的,並不是個完整的王朝!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正在快速的腐敗,而這種情況將在未來十幾年後,徹底拖垮這個龐大的東方霸權。

朱由檢要做的,不止是徹底打敗北方的遊牧對手,更不是還遠遠稱不上是帝國威脅的日本倭寇,他麵對的是這個時代,這個巨大的慣性並非是一二場戰爭難怪拉回的,風雨飄搖的時候,大廈將傾的危機感推動一切。

“北京太冷了……”

皇帝喃喃道,邊上的王承恩小心的偷瞧兩眼皇帝,皇帝回京,完畢朝鮮的事情,甚至還調令兵馬整壓了當地的一些匪寇,皇帝就準備要回京,結束這場荒唐的內亂。

如今的中原貧瘠,地裏不再長出糧食,就算皇帝提前就將庫中十之七八的糧食往地方上運,完全足夠這些百姓不形成大股的流民,在省份間流竄,至少幾個月的時間,憑借江南尚未形成大災,地方上的供糧加上晉商的抄糧,足夠幾百萬人吃上半年多,可以王自用為首流寇,鼓吹朝廷早晚糧空,嚷嚷著反動地方,掀起波瀾,短短數月間,地方上的流寇便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冒了出來,算一塊,少說也有二三十萬人。

陳奇瑜畢竟手下兵馬不多,就算有曹文詔這位號稱大明萬人敵的大將在手中,也不得空閑,好在皇帝給了全般信任,由他開始在流民中募兵丁,手下終於有了五六萬人,這才勉強能與那些流寇周旋。

至於洪承疇,他靠著撥糧、銀餉,待大軍趕到陝西時,大軍已經募兵八萬,幾乎翻了一倍,他先用火炮、銃石攻打被混天王攻陷的幾個縣,幾乎是不廢什麼氣力,洪承疇就進了陝西。

實際上,真正的流寇大部,還在西邊的,組成了所謂的王自用的三十六營,所部共十七八萬流寇,分十餘處與明軍官兵周旋。

朱由檢身在北京,隻能靠著這些折子來判斷大體的局勢,但是他不能隻著眼於此,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靠抄家囤積的銀子,如流水般花去了一半!

這很驚人,等於開銷了近三次萬曆三大征,三四千萬兩銀子,按戶部的說法,如果按照明朝過去的用度,可以用上整個朝政正常運轉五六十年,期間還可以夾雜些平叛、掃蕩蒙古的事情。

“用不著擔憂,朕親征後,蒙古一部自此歸化,今後編入大明版圖,再伐,那也是西征的事兒了。”朱由檢繼續說,他一本本折子疊得老高,黑袍懸劍,周圍的幾個閣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他,答應著皇帝的話。

倒是兵部楊嗣昌看了左右後,對朱由檢進言道:“啟稟陛下,今年的兵事比往年大不知多少,又逢天災無情,地方軍屯上也需撥銀子,這是年初至今,從國庫中撥下的金銀明細,已經造冊,請陛下過目。”

朱由檢點點頭,他出征前的旨意,就是要楊嗣昌這位還算忠心的名臣理清大明朝在軍事整體上的花銷,還不到年底,但也可以看出大明的花費,他拿過王承恩傳來的冊子,厚厚的三本,都編撰的極為詳細。

一行行都寫滿了繁體,饒是朱由檢已經算是熟悉這些字體,也難免感覺到頭大,沉下心看,一頁頁翻看。

幾個閣臣則是坐在座上,等待皇帝看完,殿外呼呼的大風,皇帝的病情早已穩定,按太醫們的意思是不能受風,但是皇帝並不采納,執意開窗,隻是在門外設了三道屏風。

這位北伐回來的皇帝,身上多了血氣,旨意一旦下去便是說一不二,依靠軍中的威望,頗有幾分當年成祖時候的威嚴,即便年少,目光中的銳氣也叫人不敢直視。

“還不到一年,單單國庫就運出了六百萬兩銀子,這還沒算上朕征戰遼東的花銷,這筆銀子款項中,單單拎出遼東鎮兵的開支,便有二百八十萬兩。”皇帝說著,手從袖子裏麵又取出一份密折,看向戶部尚書那。

“錦衣衛遍差,又從寧波、京畿、山東,查出衛所的軍戶早已流離,地方的屯兵早已成了虛設。”

“一些大戶人家甚至可以差事軍戶為其商鋪利錢、下地造田,鋪張瓦工?”

“見事差便以舊例做辯,地方縣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做理會?”

“啪!”

幾位閣臣尚書渾身一顫,連一向老神在在的黃立極也被嚇了一跳,左右環顧,次輔周延儒衝他使了個眼色,叫他出麵。

皇帝震怒,四邊的大漢將軍手挎雁翎刀,隨時準備替皇帝幹淨利落地斬殺不臣,維護天子威儀!

黃立極顫顫巍巍的站起身,環顧了一周閣臣尚書,最後衝著皇帝躬身行禮,口中說道:“稟陛下,這戶部雖說替陛下掌管國庫,但是連年無餘,大多的錢瑩要麼是吃進了遼東的窟漏裏,要不就是大災不止,修水利動農工,如若不是用了衛所的便利,恐怕今日擺在陛下麵前的,便不是隻六百萬兩銀錠的奏冊了,恐怕非要千萬兩銀不可。”

皇帝並未搭話,其實黃立極所說的並不是虛假的,明朝對百姓稅賦的盤剝可謂是曆朝曆代最少的了,四十、三十稅一,曆史上最低的稅賦,這樣少的稅賦,直接導致明朝一年裏根本沒有多少收入,戰爭時,甚至需要皇帝從自己的錢包裏掏錢打仗,有人說萬曆朝鮮戰爭完全萬曆帝自己掏錢打的仗,這說法並不正確,但萬曆帝撥放內帤充當軍需,也並非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