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這個時候正是一天最為涼爽的時候,也是最適宜睡覺的時候。
在一絲絲涼風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美夢正酣。
空曠的操場上,一個白色的身影正在一絲不苟地打著太極拳。
風兒吹散了打拳人邊下的幾張白紙,露出了它們的廬山真麵目。
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武禹襄的《太極拳論》、《打手歌》、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陳鑫的《太極拳經譜》《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太極拳推原解》《用武要言》。。。。。。
十數篇太極心法。
張雄劍看得是似懂非懂,但記了一晚上,總有些是記住了。
結合對太極“拳打人不知”的了解,張雄劍對太極拳是漸漸有了一絲體會。
這太極,簡直是集發力技巧之大成。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應當是指太極的勁道,看似無用的劃圈實際上是將勁道化為慣性分散在身體當中,當突然靜下來的候,慣性,全身各處的勁道將在瞬間合而為一,爆發出比本身能力更大的力量。就如同拳擊中的勾拳和直拳一樣,勾拳形圓,聚集的勁道更多,發出的力量自然比直拳要大。
世人大都認為太極軟綿綿的,實在是可笑,通過圓潤轉接,參與發力的肌肉更多,甚至可以將多次的勁道暗藏在體內,然後一次擊出。就如同發動機一樣,剛轉之時,隨便用點力就可以阻止,但隻要轉速上來,聚集起來的勁道足可以分金開石。
有人說太極高手打拳之時不可近身,隻要一挨上就會摔出去,現在看來不會有假。
可惜難度太高。
現在的自己連勁道的一周轉接都難已做到,又談何將多次的勁道藏到體內。
這隻是其中技巧之一而已。
貪多咬不動!
張雄劍非常地理智,太極博大精深,又豈是自己幾天時間能夠全會的呢?
太極十年不出門,可想而知,體會其用意是一難度,而要做到則更難。
自己還是先學太極這用勁之法。
太極有明勁,暗勁,化勁之說。
這明勁應當就是能讓全身的勁道能通過圓潤轉接,合而為一。
我僅僅大腿,腰部,手臂力量合一就能達到300公斤以上,要是全身勁道合一,會有多大?
如右手擊拳,能將腿部,腰部力量重合上,這我能理解,可是將左手的勁道重合到右手上,這就是我現在做不到的了。
張雄劍劃著圈,打著大極拳,平心靜氣,感知全開,細細體會著身體力道的變化。
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
五張弓!談何容易,且這隻是明勁的發勁之法。
而太極劃圓,比弓形更難,可也因此能多次蓄勁,明勁之後方有暗勁,化勁之說。
劃圓,發箭,發動機,螺旋槳,盤旋上升。
張雄劍似有所悟。
對,螺旋上升,張雄劍不由得心中狂喜。
劃圓,能將平麵內勁道發動,而上升則可以將不同平麵內勁道層層疊加,合而為一。
這就是太級勁道的發力方法。
這種發力方法的確能讓全身所的有肌肉參與進來,因為他的勁道是螺旋上升,是三維立體的,這完全不同於普通的點到點的線形發力,那隻能讓有限的幾塊肌肉利用進來。
明白是一回事,可是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即便以張雄劍此時的三級感知,也不能夠做到勁道的圓潤轉接,更何況還要在此基礎上讓體內勁道層層疊加。
張雄劍將十三勢周而複始地打了一遍又一遍,相從中體會出什麼。
難,非常難,勁道轉接非常地不順,並不是不能轉接,但轉接過程中勁道損失實在太大,如此低的效率遠不如張弓發箭的發力方法。
而且隻要心裏一亂,勁道就會完全損失。
難怪年青人學太極的那麼少,太極十年不出門啊!
但是我不會放棄的,我感知已經達到三級,以如此靈敏的感知應該能加快我掌握太極奧義的進度。太極十年不出門,我經過三年時間應該能踏入太極的門檻,應該能掌握明勁。
數十趟太極拳打下來,張雄劍對太極是越來越服氣。
這太極絕不隻是肌肉用力技巧這麼簡單,筋骨,氣血,內髒,神經全然在內,武道是將其分開練習,所以比這太極學起來更容易,而太極卻是將它融為一體,如此一來,的確是適合體弱者練習。
太極技巧比武道更加的博大精深,然而武道對於力量本質的研究卻是太極有所不及的,神經信號強度對肌肉的指揮,氣血對肌肉的支持,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力量下技巧是沒有用武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