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要稱帝這事兒畢竟事關重大,朝廷內部可有著不少老學究老古董,到現在大閩名義上還是大唐的藩王臣,就如同上次阿拉伯大敗時候,長孫無忌一屆老匹夫幾千人,偌大的朝廷居然絕大部分倒向了長孫無忌,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恐怕還會鬧起風波。
果然,李捷這稱帝的底牌比核威脅都好使,不說真心跟隨李捷的麾下誰不希望自己主上能進一步,將來也與大唐平起平坐,且說李捷如今定下目標,在君士坦丁堡稱帝,誰敢否決?
誰不怕將來追究起來,被人當頭斷喝一句,就是汝要阻攔我主稱帝?任何罪過也沒有這罪過大!政治上站錯隊從來都是吵架滅族的大罪。
李剛出身隴西李氏,老蕭盛也屬於外戚,他倆自然也樂於擁戴閩王稱帝,交了個底兒後,原本反對繼續征討東羅馬的兩個老頑固立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沒口子答應下來,甚至還承諾去勸說麾下的文官。
五月十五,有了宰相與言官們的努力,駐紮在安條克的大閩文官集團又恢複了通暢,誰敢不努力幹活?言官彈劾的幹活!到時候彈劾奏折一到,宰相大筆一揮,某某君昏庸怠惰,不宜為官,到時候自己丟官去職不說,還得連累家人前程,誰還敢消極怠工表示抗議?
而且還有一個消息傳出來,閩王爺終於要稱帝了,奪取西方的羅馬帝位於氣運,最後拚這一回,就是擁戴從龍之功啊!
從天竺運過來的刀槍劍戟,盔甲糧食,藥品物資在安條克的倉庫中堆積起來,堆滿了一個又一個大倉庫,同時路過安條克的亞美尼亞兵還有南方阿拉伯人騎兵聚攏的消息也解決了兵源問題,唯一酸溜溜的就是諸軍諸衛中郎將,都尉級別的軍官了。
閩王稱帝,看起來這是大閩最後一戰了,正式建立帝國後封侯拜相的機會就將少到極點了,錯過了,也許再等個機會就得下輩子了。
可,離開家好幾年了,也實在是想回家看看了!
這種糾結下,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中下級軍官還是跟著一批批返鄉大軍踏上了返回天竺,呼羅珊甚至遙遠的八閩,剩下三分之一則是帶著親兵親丁,跟著李績南下去了耶路撒冷。
六月初,同樣急於報仇的大閩地中海艦隊同樣抵達了耶路撒冷外港,僅僅整理了幾天軍隊的老李績也憑著他老辣的手腕通曉軍中各種複雜的部族關係,雖然稱不上如閩軍那樣如臂指使,但至少可以一戰了!
不過,就在萬事俱備的時候,禮部卻又跳出來唱了反調,以禮部給事中鄭理,鴻臚寺少卿趙大忠為首,一批言官強調大閩是禮儀之邦,不能不禮而伐。
大閩與東羅馬從上一次君士坦丁在背後紮刀子時候開始就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了,現在,君士坦丁四世麾下的皇家海軍還在攻擊大閩於東地中海的港口,要是盛連山這廝的話,打就是了,講個鳥禮!
可禮對於封建王朝,尤其是文官來說,大過生命!一群書呆子不遺餘力的拚命寫著上書,還好李捷自己也覺得需要再準備準備,冷戰了三天,幹脆答應了這群官員,以給事中鄭理為正使,趙大忠為副使,帶著一群喋喋不休的禦史言官,出使君士坦丁堡。
六月十二,帶著大閩的最後通牒,要求君士坦丁四世退位,恭迎已經下嫁閩王的秦妃安娜登基為帝的兩人信心滿滿登上了去往君士坦丁堡的海船,臨走之前趙大忠還信心滿滿拍著胸脯對同僚保證,要憑著他二人一張嘴為大閩免除這場刀柄之禍。
大閩使團乘著由五十米長大福船三條組成的使團編隊由安條克出發,向西行進了三十七天,七月十九,在安條克群臣眼巴巴的等候下,三條被洗劫一空的大福船回來了,一同回來的還有鄭理,趙大忠掛在船桅杆上的腦袋。
在目瞪口呆的群臣,李捷嘴角流露出了陰險的笑容,這回,大戰是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