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被依照叛國罪,關押進了馬爾馬拉海對麵金角灣拜占庭的海軍基地加拉太堡中。[眼快看書新域名..,首字母,以前注冊的賬號依然可以使用]
不過否決了向閩國稱臣這一條路後,關於遷都元老院卻始終猶豫不決,在君士坦丁堡定居四百多年了,在這裏他們已經落葉紮根,附近到處都是元老們的產業,他們舍不得。
尤其是這個時候的羅馬與幾百年前羅馬已經極大不同了。
隨著匈奴王阿提拉的西進,數不清的蠻族在匈奴人驅趕下湧入羅馬人的國度,並且喧賓奪主,不列顛行省已經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所占據,高盧行省如今成了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地盤,富庶的西班牙行省被西哥特人占據,建立了西哥特王國,疆域一直延伸到意大利北部,緊鄰著拜占庭拉文那總督區。
向下不到兩百裏,就是羅馬城!
不說周圍同樣嚴峻的異族威脅,單單在西羅馬帝國覆滅的巨大災難中,羅馬城已經毀滅大半,破損的城區也支撐不了一國都城的重任。
更重要的是,那兒有羅馬教皇!
這個時候羅馬大主教實際上拉丁文意思還不叫教皇,因為西方世界中皇帝隻有羅馬皇帝,羅馬主教僅僅屬於七大教區之一的大主教,直到再過一百年後法蘭克國相矮子丕平攻陷意大利,將這裏的土地獻給羅馬大主教成立教皇國,才有教皇的正式稱呼,這個時代教皇拉丁文意思更多還是接近羅馬大祭司。
不過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失去控製的羅馬教廷在幾百年內已經發展為自己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直到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奪回意大利這才回歸羅馬控製,饒是如此,在意大利附近居民中,教皇的權威已經高於拜占庭皇帝。
搬遷去那裏?指不定還要在廢墟中與窮的掉底兒的羅馬教廷進行怎麼樣一番勢力爭奪呢。
就在拜占庭元老院的猶豫中,幾個月過去了,而頭一次,命運之神或者基督本人終於開眼了,眷顧了苦難中的拜占庭帝國一次。
阿拉伯人的哈裏發統治者,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伊本。阿凡陛下,死了!
如果是正常逝世也沒什麼,問題是這位哈裏發是在麥地那自己的住宅中閱讀《古蘭經》時候,被反對者破門而入刺殺死的。
這就牽扯到一係列伊斯蘭教自己內部的全力爭奪了,因為奧斯曼出身不凡,是伊斯蘭世界聖城麥加著名的倭馬亞家族一員。
最初穆罕默德複興伊斯蘭教時候,遭到了麥加貴族的一致抵觸,穆罕默德本人都不得不帥弟子出走,逃到了距離不遠的麥地那,在那裏建立的穆斯林第一個政權,烏瑪公社,這個新興的伊斯蘭政權幾次都遭受外部勢力打擊,其中最著名一戰就是與倭馬亞家族打的,三百穆斯林戰士喊著先知降世的口號打垮了一千多倭馬亞家族商隊的護衛,被譽為神跡。
不過這個誓死和伊斯蘭作對家族後裔中還有一位異類,就是這個奧斯曼哈裏發陛下,穆罕默德出走的時候,奧斯曼一直最隨其後,盡心竭力侍奉,後來伊斯蘭教越傳播越遠,勢力龐大的伊斯蘭教壓回麥加時候,正因為有他存在,“棄暗投明”的倭馬亞家族轉身又在伊斯蘭政權中占據高位。
伊斯蘭的教義仿佛一把無往不利的聖劍,帶著阿拉伯人從荒蕪的大沙漠衝出,啃下了敘利亞,啃下了美索不達米亞,埃及,波西利亞,波西斯等大片中亞肥沃的土地,倭馬亞家族也隨之成長的越來越大,從一個地區貴族成長為大片領土的統治家族。
倭馬亞家族的發展的黃金時期還要數第三位哈裏發奧斯曼在位時期,這段時間內他最為人詬病的兩大政策,大批任用倭馬亞家族成員為總督與軍隊重要將領,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敘利亞總督木阿維葉。大幅度刪改古蘭經內容,把穆罕默德養子阿裏的篇章去除了不少。
就算倭馬亞家族在穆斯林擴張時期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大多數人依舊記得倭馬亞家族曾經是穆聖最凶惡的敵人,奧斯曼哈裏發一死,即位的哈裏發阿裏立馬撤換了絕大部分奧斯曼任命的總督將領,並要求所有穆斯林總督向他宣誓效忠。
另一頭,倭馬亞家族目前的首領穆阿維葉拒絕交出總督權力,在敘利亞展示了奧斯曼的血衣後拒絕承認阿裏的哈裏發地位,要求重新選舉哈裏發並且懲辦凶手,意見的不統一徹底將阿拉伯帝國分裂開,在小亞細亞準備多時要攻打君士坦丁堡的穆斯林軍隊亦是被穆阿維葉以北方軍主將以及敘利亞總督名義調回了敘利亞。
君士坦丁堡終於獲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與閩國談判完畢後,哈立德在安拉之劍另一位哈立德去世後,直接回歸到了穆阿維葉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