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三年六月十五日,李誠中下達任命詔書,張興重為左樞密使、薑苗為右樞密使、周坎為前樞密使、趙宏德為後樞密使,其中,張興重兼任虞侯部尚書,薑苗兼任教化部尚書,周坎兼任作訓部尚書,趙宏德兼任後勤部尚書,時人稱為“樞密四相”。後來,李誠中在離開樞密院的時候,大多指定張興重臨時負責裁奪樞密事,因此形成以左樞密使為尊的慣例。
李誠中賦予樞密院軍事職能的同時,意味著變相削減了政事堂諸相的權力。
三省六部製發端於西漢末年,最早形成的是中書省和尚書省,門下省則成型於三國。經過曆朝演變,至隋文帝時,這套官職得以正式確立,本朝則發揚光大、日趨完善。後世人一般認為三省六部製中,尚書省權力最大,但其實不然。有唐一代,三省六部製的核心,不在尚書省,而在中書省。
尚書省是沒有單獨接納表奏之權的,所有的表章和奏本,都要首先送到中書省,由中書省進行批閱並附上摘要和執行意見後,再送門下省審批。這裏麵,最重要的就是“提議”之權,也是治權的核心。
門下認為不妥,則予駁斥,發回中書重擬,如果門下通過了中書的提議,則交付內廷,由天子聖裁。一般到了這個地步,天子無有不可,於是批“可”,這個時候,尚書省才能見到文書,然後依照內容予以實施。
中書省除了批閱奏章外,還承擔著為天子擬詔的職責。天子有什麼想法,必須經由中書省草擬,然後再發到門下省審批。比如天子說今天晚上我想吃鴨子,好吧,中書省據此草擬詔書,發給門下,門下省看了以後,如果覺得鴨子很貴,咱買不起,就可以直接駁回,那麼天子晚餐就吃不到鴨子。當門下覺得鴨子不貴,可以吃的時候,這份詔書才能達到尚書省,由尚書省去采買。
因此,大唐的聖旨裏麵是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一套的,那玩意不合法。正式的詔書裏,開頭就兩個字——“門下”,意思就是告訴門下省,我想幹什麼,能不能幹,你看著辦。就好像現在寫請示,抬頭直接寫你要發送請示的部門,比如“某某司局”、“某某領導”之類。皇帝向臣子寫請示,這是製度!
三省六部製的特點就在於將過去的相權一分為三且相互牽製,變相的削弱相權。發言的人多了,皇帝就能利用起來,分而化之,這就是施行三省六部製的好處。
但無論如何,中書省握有執筆之權,僅此一項,就令分化的相權又有了集中之勢。本朝三百年來,中書令一直位兼首相之尊,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李誠中穿越前後的這幾十年,大唐朝廷已經差不多廢了,屬於不按常理辦事的年代,可以暫時忽略不計。)除了門下省侍中可以勉強和中書令爭一爭外,尚書省的兩個仆射幾乎被排斥在了權力的邊緣。如張說、裴炎、姚崇、李林甫、楊國忠等,都是以中書令而兼首相,以至權傾朝野。
安史之亂後,大唐找到了防止中書令形成權臣的方法,即繞過中書省,直接授予低階官員相位。比如委任某部侍郎、給事中、翰林學士、禦史中丞等相對低階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差遣,賦予他們可以在中書省、門下省斷決處理事務的權力,也就是授予他們提議權和封駁權。由此將三高官官高高掛起,進而逐漸成為虛職,然後天子便可任意行事。
看上去似乎抑製了相權,但其實質,卻是對製度框架的極大破壞。一國宰相可以由皇帝隨意任免,乃至小人幸進,這樣的執政方式,能不亂套嗎?按部就班有按部就班的道理,該走的程序必須要走,一名官員的能力和他所經曆過的事務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成正比的。沒有執政的豐富經驗和對官吏體製的深刻認知,怎麼做得好宰執天下的活計?
因此,李誠中不打算沿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那一套,他打算恢複舊製,想要進入政事堂,可以,先當上三高官官再說。
李誠中折騰樞密院的目的,就是將軍事職能從政事堂剝離,等於是對相權的進一步削弱。哪怕再有執筆權的中書令,在連番削弱下,權勢就算很盛,卻也無法做到總攬全局的地步。經過削弱後的相權,李誠中想要做的是,重新賦予其新的內涵——加重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