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河南(一)(2 / 2)

最後一種就是被蜀、吳、荊、楚等國聯軍四萬人。

目前上黨地區聚集的燕軍有九大野戰軍、兩支保安軍、兩百個補充營、新編晉州軍及河東軍附庸,總兵力達到二十五萬人。與上黨一山之隔的邯鄲,也聚集著二十多支預備旅、一百個補充營,兵力達到十萬之眾。加上聯軍降兵和戰俘三十七萬人,河北需要應付六十多萬人的馬吃人嚼,每月耗糧最少在二十萬石之上!

解決糧食問題就成了當務之急!

當即就有軍事參謀總署虞侯司作戰處的某些激進參謀提出了一個秘密方案:效戰國長平之戰,坑殺聯軍降卒!方案中信誓旦旦的稱,坑殺近四十萬聯軍降卒,不僅可以免除糧食之憂,還可以減少燕軍的後顧羈絆,防止這些降卒將來有變,最後,此舉能夠震懾天下,讓天下諸侯生不起反抗之心,為統一大唐掃清障礙。

李誠中看到這份方案後嚇了一跳,當即頭疼不已。當年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後,致使趙國舉國無丁,從一個能夠單獨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立刻變成弱國之流,此舉確實極為有效。但坑殺聯軍降卒,看上去似乎在效當年秦國之策,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差以千裏。

戰國之時,各國世襲數百年,無論人言還是文化,都大相迥異,雖說都是華夏之國,但獨為一國是不爭的事實。秦國不行此辣手之舉,根本不可能征服趙國。此刻卻與戰國不同,雖說也行“效戰國”之策,但大唐延綿近三百年,國祚自在人心,不管是河南道也好,或者河北道也罷,哪怕如今分立了梁國和燕國,都幾乎沒人會認為自己不是唐人。

如果當真將三十七萬聯軍盡數坑殺,非得天怒人怨不可!

再者聯軍與戰國時期的趙軍不同,秦軍不可能讓趙國降卒調轉槍口,不代表燕軍不能。近百年來,華夏大地上養成了一批職業武人,今天幫你打,明天幫他打,這是常有之事,隻需讓這批降卒過得滋潤,人家可沒有什麼效忠之念——就算忠國,人家效忠的也不是才成立一年的梁國。作為大唐入宗室玉蝶的“皇叔祖”,李誠中雖然有些汗顏,但這份資曆可比梁王更易獲得忠心。

因此,李誠中當即將張興重、薑苗和周坎等人喚來,好一通臭罵,罵得三人臉紅耳赤,這才作罷。將這份“方略”當著三人的麵一把燒幹淨後,李誠中直接下達了降卒的處置方案。

解散十五萬被梁王臨時征募來,兼做輔兵和民夫的河南青壯,剝去甲胄、收繳兵刃,發送路費,遣散回境。這批青壯沒怎麼經過軍事訓練,都是田地裏刨食的農戶,他們與每年固定參加軍訓的河北青壯不同,不可能拉來稍加整訓後就能成軍,所以遣散回去當無大礙。

就算有什麼對頭再次將他們拉來充兵,也就是一擊而潰的貨色,留下來除了浪費糧食以外,沒什麼大用。如今李誠中的眼光不止盯在河北一地了,他即將開始征伐河南,因此也不需要將他們遷入河北——與安置他們、組織他們開展生產相比,直接將河南納入治下來得容易得多。

對於第二類降卒,他們已經是梁軍各方軍頭麾下的常備兵力,把他們解散回去,若是被別人聚集起來,轉眼又是一支大軍。故此,李誠中命令,將他們留在上黨地區整訓,三個月後將這十萬人納入燕軍作戰編製。

還有六七萬牙兵精銳,這些人是這個時代最為典型的職業武人,除了戰陣廝殺外,什麼營生都不太懂。不過確實得承認,這幾萬兵實在是好兵,也是梁王賴以依仗的根基。如果不是李誠中橫空出世,如果不是河北軍事體製的成型,梁王即將在這幾萬職業武士的力挺下,終結大唐三百年基業,開創屬於自己的王朝。

因此,李誠中要做的很簡單,用半個月的時間將他們整編成一百多個補充營,並且進行簡單的調教,讓他們初步了解燕軍的組成體製。之後便可直接跟在大軍身後,隨時補充征伐河南的損失。

至於聯軍中其餘諸國的降俘,李誠中暫時沒有什麼好辦法,他既不願意讓這些軍士返回原地,重新補充各國的實力,又不能讓他們加入補充營接受整編——這個時代的鄉土觀念還是很重的,那種虎軀一振、各方來投的王霸之氣,李誠中自忖還不具備,等到限製稍鬆,這批降兵估計就得開始逃跑了。

想來想去,他又沒有將其“坑殺”的決心,說到底,這有違李誠中穿越者的道德底線,因此,隻能一咬牙將他們押送回河北,充入各大工坊和礦山充當苦力,好發揮他們的餘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