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戰策(十四)(1 / 2)

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諸侯聯軍與燕軍在澤州以北的薄河泉決戰, 參戰的諸侯聯軍總兵力十七萬人,燕軍為八萬人,鏖戰至寅時,諸侯聯軍崩潰,燕軍取得了輝煌勝利。

因為燕軍擁有大規模的騎兵力量,致使失敗的諸侯聯軍遭受重大傷亡,此戰諸侯聯軍戰死三萬餘人,被俘十萬有餘,大部分都是在逃亡的路途上被殺死或抓獲的,逃回高平的,隻有寥寥數萬。燕軍方麵,戰死五千餘人,受傷一萬餘,其中輕傷七千多人。

元從親軍都指揮使王彥章死於陌刀之下,找到的屍身自右肩向下分成兩片,裝殮他遺體的梁軍降俘有數人當場嘔吐。

廳子都指揮使王晏球在逃跑的路上為趙州軍騎兵截住,力戰不降,身中數十弩而亡。

建武軍節度使朱友寧率殘部困守薄河泉東五裏外的鄭村,堅守三日後,被燕軍放火燒死,屍身無法辨認。

鎮國軍節度使張歸厚於戰場上向燕軍請降,被押送至澤州看押,等待著燕王李誠中的最終判決。

荊王馬殷被燕軍當場俘獲,押送途中意欲逃跑,被箭矢射死。

郭啟期和王師克臨陣轉進,詐取澤州東北、高平正東的戰略要點陵川,隨後向燕軍獻城。陵川是白陘在河東的入口,上連壺關,下連澤州,燕軍獲得陵川,等於徹底封鎖了白陘,同時也打通了南北之間的聯係,整個燕軍連成一片,將諸侯聯軍完全包圍在了高平地區。

到目前為止,諸侯聯軍還有二十餘萬人,其中康懷英的保義軍、楊師厚的武寧軍、賀德倫的滑州兵都沒有什麼大的折損,尚堪一戰。梁王沒有太過怪責不盡全力的王宗佶和李神福,反是對二人好言安撫——此時的諸侯聯軍再也承受不起什麼變故了。

但建武軍、元從親軍和廳子都、鎮國軍、保大軍的損失,直接傷到了梁軍的根本,這些軍隊都是梁王可以拉出來野戰的主力,如今卻幾乎盡數覆滅,讓梁王越想越急、越思越冷,回到高平後沒多久便一病不起。

如果要論對梁軍打擊最重的,無疑是朱友寧的戰死。朱友寧是梁王親侄,自幼聰敏、熟悉兵事,隨梁王從軍以來,在圍剿秦宗權、爭奪河南的大小百戰中,逐漸成長為梁王手下獨當一麵的帥才。宣武與河東的曆次爭霸之中,朱友寧都被賦予統領方麵之責,在軍中威權卓著。

在梁王的麾下體係中,朱友寧、氏叔琮和葛從周堪稱三大帥才之一,都是可以讓梁王交托大局的人物,哪怕是軍中頭等勇將王彥章、王晏球的的折戟,都沒有朱友寧戰死對梁軍的影響那麼深重。梁王氣痛攻心,直接病倒。

另外,氏叔琮的保大軍損失了一大半,同樣對梁軍的影響頗深。氏叔琮是另一個可堪大任的帥才,但與朱友寧和梁王的血緣關係不同,他和葛從周一樣,能夠獨當一麵,依靠的是自己部曲的實力。手下那些百戰沙場的老兵折損,使氏叔琮的實力驟然下降,現在再讓他統領方麵之責,其餘將領絕不會輕易信服。

十多萬人的折損,也許所帶來的唯一好處就是,糧食又可以多支撐個十來天。但現在的問題是,諸侯聯軍已經沒有了決戰的勇氣,就算能多堅持幾天,對挽回大局又有什麼用?

梁王重病,無法議事,隻能授權敬翔,召集緊急軍議,商討下一步對策。

僅僅相隔十來天,節堂上坐著的人就空了一半,朱友寧、張歸厚、張存敬、李思安、王彥章、王晏球、馬殷、郭啟期、王師克……或死活降,都已不在此間,讓敬翔看得是心中一片悵惘。

軍議是在沉悶的氣氛中召開的,議來議去,也沒議出個什麼章程來,眼前的局勢已經很明顯了,別看大軍的兵力於燕軍仍舊不低,甚至還多一些,但燕軍堵住了南北兩頭,已經穩穩占據了優勢,別說現在士氣低迷,就算能夠垂死一搏,也要人家肯跟你搏一番才行啊。燕軍隻要守住了石後堡、澤州和陵川,隻需一個月工夫,大軍就得轟然解體,人家憑什麼跟你硬拚?

直到傍晚,梁王於病榻上傳來一張紙條,軍議才算有了初步的結果。

諸侯聯軍向燕軍求和,燕軍放開通道,讓聯軍撤出河東。梁王承諾,向天子請詔,恢複燕王爵位,承認燕王對整個河北及遼東的統治,並以河東之地納入燕國。這是一份相當於承認戰敗的求和條件,梁王終於拉下了顏麵,軍議重將尤其是梁王麾下眾人,都深感屈辱。

隻是形勢如此,又能怎樣?於是李振臨危受命,前往潞州,商談議和之事。

梁王崛起二十年間,但凡有涉及軍國大事的出使遊說,向來由李振出麵,他口舌犀利,善於察言觀色,為宣武體係內的“縱橫家”。隻是以前向來是出使勸降,或者是遊說聯合,從未有過“求和”之舉,就算“求和”,全是“詐和”,行欺騙之計,哪兒會如今日這般真個前去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