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北戰策(十)(2 / 2)

敬翔還有一件事情沒有說出來,他也不敢說,說了會被梁王殺頭的。軍中存糧本就不多,澤州一丟,損失的不僅是兩員大將和數萬大軍,最大的損失是還沒來得及轉運至高平的二十萬石糧食!

如今在高平,諸侯聯軍的存糧甚至不夠一月之用!

因此,梁王時間不多了,一個月後,四十萬大軍就要灰飛煙滅。

其實在軍議之前,梁王與敬翔和李振商議,便已經定下了進兵的方略,無他,隻能南下,奪回澤州!占領澤州並不意味著就能消解眼前的困局,所能起到的作用也隻是以澤州為依托,掩護大軍從白陘撤離。

但這樣的方略不能從梁王口中提出來,敬翔和李振也不能提,誰都知道他們是梁王心腹,他們的話就是梁王的意思。

一來,南下方略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實質上等於承認了北伐的失敗,為了這次北伐,梁王折騰的動靜太大,又是分封諸侯、又是洛陽會盟,好不容易糾結天下諸侯出兵,卻鬧了個灰溜溜撤兵,不僅梁王的麵子上過不去,還會極大的打擊梁王的威信。

二則,如果明擺著告訴大家,咱們要撤兵了,無疑會令全軍疑慮,軍心動搖,恐怕四十萬大軍根本跑不出去,這也是梁王不願主動宣之於口的關鍵所在。

召集軍議的建議是李振提出來的,之所以讓馬殷等外係將領參與,就是要讓他們主動提梁王分憂。

不出李振所料,本來就用兵意誌不堅決的李神福第一個開口,他主張南下攻打澤州。緊接著,王宗佶、馬殷也紛紛附和。拿了梁王的好處替梁王出兵壯壯聲威是一碼事,如果要為此把大軍葬送在上黨,那可就太過折本,這筆買賣做不得。

郭啟期和王師克一直扮演的是打醬油的角色,當然也巴不得早點退出上黨,同樣點頭附議。

隻有梁王一係的將領感到有些遺憾,但他們也知道大勢所趨,明白必須重新奪回澤州的重要性,故此便也開口同意了。

於是敬翔當即宣布了用兵方略,調度了各支兵力。

經過七天準備,至十一月二十五日,諸侯聯軍集結大軍於界牌嶺,動用無數攻城器械,向澤州進逼。

此役由梁王親自指揮,動用朱友寧之建武軍四萬人、氏叔琮之保大軍五萬人、張歸厚之鎮國軍兩萬人、廳子都和元從親軍一萬五千人、張存敬和李思安之騎軍五千人,馬殷之楚軍、王宗佶之蜀軍、郭啟期之岐軍、李神福之吳軍、王師克之齊軍等諸侯四萬餘人隨同出征,總兵力達十七萬人,其中,由張存敬和李思安率領的騎軍保護界牌嶺至澤州之間的後路。

康懷英、楊師厚、賀德倫等率部鎮守高平以北各要塞,防止燕軍趁勢南下。

這是一場早在燕軍兵出武鄉之前就已經被軍事參謀總署預料到的大決戰,鍾韶在一個月前便已經受命,負責全權指揮這場戰役。

軍事參謀總署為圍殲諸侯聯軍準備了兩套作戰預案,第一套預案即甲方案,擬定奪取澤州後,如果一切順利,立刻占領陵川,徹底將諸侯聯軍的後路封堵住。目前為止,甲方案看來是不可行的了。

乙方案則基本預測到了眼前的戰場態勢,即奪取澤州後,遭遇諸侯聯軍的大規模反攻。方案中擬定,若諸侯聯軍動用大規模攻城器械,那麼堅守澤州會非常困難;同時,方案也反對固守澤州,因為如果燕軍被諸侯聯軍圍困於澤州城中,就失去了對陵川方向的威脅,在戰略上無法達成作戰目的。因此,燕軍應當主動迎戰,爭取在野地中與諸侯聯軍展開陣戰,力爭擊敗聯軍,順勢占領陵川。如果無法獲勝,也必須保持對陵川方向的威懾,防止聯軍順利地從白陘撤離上黨。

早在諸侯聯軍向界牌嶺彙集之初,燕軍哨騎便將消息發往澤州,燕軍上下立刻明白,這是諸侯聯軍即將動手的先兆。鍾韶緊急行文正在各部,催促後續大軍火速來援。

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夜,落在最後的新編晉州軍終於如期趕到澤州,燕軍至此集結起了南部戰場所能夠集結到的最大兵力,形成八萬餘人規模的野戰集團,開赴澤州以北二十裏之薄河泉,背依龍王山,向著北方諸侯聯軍的來路擺開大陣。

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時,諸侯聯軍到達薄河泉,相隔一裏外停步,梁王調度各軍擺開陣勢,然後緩緩逼近燕軍,雙方接近至五百步相互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是日,小寒,冬風送冷,東亞大地進入了天佑二年最寒冷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