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南北戰策(三)(2 / 2)

周德威笑了笑,道聲“足領二位盛情”,調轉槍頭刺入咽喉,這位名垂天下的河東大軍頭就此殞命於此。他身後的十餘名親衛不發一言,等周德威自裁後盡數下馬,向他屍身叩首三次,齊齊自刎於他身側。

解裏微微動容,趙霸歎了口氣,吩咐將周德威和眾親衛屍首裝殮好,發往高平報功。

周德威一死,還在包圍圈中的三王聯軍步卒哪裏還有戰意,近兩萬人全體解甲,向燕軍投降。於是重新坐鎮襄垣的周坎一聲令下,大軍向北開進,向石峪的李嗣昭和李嗣源發動總攻。

實際上周德威統帥的兩萬多人正是三王聯軍最精華的部分,其中不僅包括黑鴉軍精騎,也包括李嗣昭和李嗣源麾下的勁卒。而且在老河東軍中,周德威的部下戰力卓越,向來就是河東軍的主力,否則梁王也不會直接封其為晉王,讓他來接李克用的爵位,李嗣昭和李嗣源也不會就此默認。

周德威的失敗,等於直接宣告了三王聯軍的失敗,被堵在南溝河的李嗣昭和李嗣源二人,結局早已注定。

用了足足大半天工夫解決了燕軍平丘大營的分贓問題,李嗣源和李嗣昭又將郗家煙村燕軍遺留的輜重來了個二一添作五——當然,也給周德威留了不少。等瓜分完畢,兩人發現情況不太對勁,有探報說燕軍主力出現在了襄垣,把周德威給包圍了。

兩人起初不太相信,但探報流水介不停傳來,最後報出來的結果,現身的燕軍說是達到了十萬。無論他們信也好,不信也罷,至少在南溝河通道的最南端,兩萬多燕軍列陣以待,成為了不容置疑的事實。

這表明,燕軍已經將他們倆和周德威分割開了。

大敵當前,李嗣昭和李嗣源之間的些許猜忌和小小恩怨早已拋開一邊,兩人合兵一處,奮力攻打燕軍,企圖打開一條血路,與另一頭被割斷聯係的周德威會合。

接下來自然便是好一陣撕殺,擋道的燕軍雖然看上去似乎是關外的胡族,算不得主力,但李嗣昭和李嗣源麾下也不是自己最精銳的部曲——他們在開戰之初便將精銳調給周德威指揮,用來圍追周坎、趙在禮,並且攻打襄垣。

一直殺到第二天黃昏,也不知折損了多少人,殺得二人都紅了眼,這場戰鬥才算暫時告一段落。原因無他,燕軍將周德威的帥旗王纛直接拋在了兩軍陣前,大批黑鴉軍中的中高級軍官被押至兩軍陣前,向李嗣源和李嗣昭喊話,勸諫他們和部下將士投降。

李嗣源和李嗣昭隻能黯然退兵,徑直退回到石峪大營,據石峪山口而守。

李嗣昭還想派人回去重新募集新兵,準備與燕軍在此地好好打一場,同時讓人飛速向後方催糧。李嗣源的想法卻和李嗣昭不同,他不想打了。

李嗣源心裏惦記著周德威的地盤,既然周德威已經身死,那麼晉陽周邊的廣大土地便應該有個新的說法。他認為,自己應該算這片地盤的天然繼承者。無論從老河東軍時代還是從三王封爵算起,自己都應當在河東據有一席之地。本來受封的澤潞二州既然暫時奪不回來,那麼就姑且以周德威的晉陽頂替,這也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選擇。

想要全盤接手周德威的晉陽,就必須得到周德威留駐晉陽的那些大小軍頭們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不反對,李嗣源自忖,以自己在老河東軍中的威望,做到這一點不算太難,但也不是很容易。最好的辦法就是拉上李嗣昭,獲取李嗣昭的讚同,有李嗣昭首肯,所有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說動李嗣昭並不容易,李嗣源想要晉陽,李嗣昭同樣如此。晉陽乃大唐龍興之地,與東都、西京並稱於世的北都,一輩子在河東打仗李嗣昭怎麼會不知道晉陽的重要性?周德威在三王之中實力最強,又由天子親封,能夠占據晉陽也就罷了,如今你李嗣源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搞定,憑什麼跟我爭晉陽?

兩人話不投機,相互憋了一肚子氣,暫時歇了這個話題,各自回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