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決戰上黨(十二)(2 / 2)

反觀燕軍,立營之處所能選擇的高地很少,僅有的幾處還背靠南溝河。事實上趙在禮大略轉了一圈之後已經明白,燕軍目前還確實是隻能背河立營,否則麵對韓軍的衝擊會很吃虧。如果不立營的話,每天光從襄垣出發,就要平白走十多裏地,對於體力消耗會非常嚴重。

騎兵大隊在聯絡軍官的指點下,入駐郗家煙村,這裏距石峪三裏遠,地勢已經逐漸開闊,可以很好地控製住北上和南下的通途,有利於騎兵發揮優勢。

趙在禮也不休息,立刻趕往石峪韓軍大營正對麵不到一裏地的平丘,這裏是周坎的主營所在。中軍大帳之內,周坎、高行周、李小喜及幾名高級虞侯軍官正在商議軍情,十多名低級參軍正在另一側製作地形沙盤,趙在禮一眼掃過去,沙盤已經製作完成近一半,石峪的形狀大致露出了端倪。

周坎和趙在禮很熟悉,原來都是健卒營的老人,隻不過那時候趙在禮是周知裕的親衛,地位比周坎高得多。他一見趙在禮,立刻拉到身旁坐下,口中道:“老趙來了?這次出戰立下大功,功勞和獎賞肯定少不了。某已讓人向高平報捷,但最後的軍報還得你來寫。”

高行周和李小喜等人也紛紛向趙在禮致賀,趙在禮心中舒爽,臉上卻緊繃著,以謙遜之詞淡淡回應。

幾句閑話帶過,周坎將話題拉到當前的戰事上來,讓趙在禮也參與討論。趙在禮聽了一會兒,聽出了大致的意思,原來大夥兒討論的是如何做好從襄垣到石峪這十多裏路的後勤保障。

燕軍體係的戰前軍議氛圍源自李誠中所穿越而來的後世,提倡議事中平等,凡有資格參與軍議者,誰都可以暢所欲言,主官不得以任何借口對不合己意之論施以懲罰,也就是說,不會像外鎮那樣,軍議中的軍官們戰戰兢兢,生怕說錯話被拉出去打板子,更不會因為與主將意見不合而被拖出去祭軍旗。當然,一旦主官形成決定,則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背。

周坎等人議論了片刻,見趙在禮半天不吭氣,眉角卻似擰成了一條繩,便問:“老趙,想到什麼了?說說!”

趙在禮聽了周坎的詢問,當即道:“以前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次來到石峪後忽然覺得,咱們要打石峪,這十多裏地帶來的不便相當麻煩,那麼李嗣源要打襄垣,就不覺得這是麻煩麼?他把大營按紮在這裏,難道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帳中諸人都愣住了,相互間對視了幾眼,周坎道:“老趙,你是說……”

趙在禮道:“要麼,李嗣源根本沒有攻打襄垣的意圖,把兵擺出來,隻是做個樣子……”

高行周搖頭道:“可是這與之前幾日他主動派出騎兵的舉止不符。”

趙在禮點頭:“不錯,因此,這個原因可以排除。那麼,他這麼做是為什麼?引誘咱們主動攻過來?某覺得這個可能比較大,如此一來,他之前以騎兵主動出擊的目的也能略微解釋得通。”

一旁的陳姓虞侯插話道:“引誘?設伏?可能性不太大,從昨天至今日,已經撒出去很多探騎了,如果李嗣源設伏的話,他的兵會藏在什麼地方?石峪周圍沒有可以設伏的地方,如果說要設伏,隻能在西北的山中,可那是李嗣源的後路,咱們在拔掉石峪大營之前,沒有辦法繞過去。”

周坎想了想,問:“會不會有別的小道可以出奇兵,從石峪繞道襄垣?”

幾個虞侯都在搖頭,他們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查清戰場地形地勢,在這方麵下的工夫十分充足,如果真有什麼小道可以從石峪繞至襄垣身後,那麼他們也早就提出應對預案了。

“你們確定?”周坎追問。

姓劉的虞侯道:“這地方咱們已經駐紮了快兩年,之前上黨行營傳下來的輿圖中,襄垣附近並沒有可以出奇兵的小道。東部是仙堂山和黃岩山,屬太行餘脈,與石峪不曾有溝通,西邊是石磴山,同樣與石峪沒有接壤勾連的地方,而且咱們築營時就考慮過這個問題,從東麵和南麵圍住了石峪,李嗣源如果想要出寨偷襲,必定暴露在咱們眼皮子底下。”

陳虞侯補充道:“某等也曾和東陽都李都頭探討過,他也說沒有。”

周坎立即道:“傳李都頭入帳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