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二年七月,高平戰場的作戰雙方正在努力調整著兵力配屬、拚命囤積著作戰物資,幾十萬大軍的決戰並沒有立刻爆發,反而是北麵非主力戰場的襄垣地區拉開了大決戰的序幕。
占據著上黨盆地最北端武鄉的三王聯軍,在觀望了近兩個月後,終於忍耐不住,舉兵南下,他們的目標是燕軍遮蔽潞州北麵屏藩的襄垣。
實際上武鄉已經不在上黨盆地之內,它地跨太行、太嶽兩山之間,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河流交錯。從武鄉向北,穿過太行、太嶽兩山交錯的穀地,即可直通晉陽,是扼守上黨至晉陽的咽喉要道。
自四月開始,鄭王李嗣昭、晉王周德威和韓王李嗣源會兵攻打晉陽,直到將李存勖殘部逐至上黨,用時不過一個月,幾乎已經算是取得了河東的統治權,整個河東隻剩澤州的一半、潞州大部分地區還在燕軍控製之下。
李嗣昭已經在晉州立國,周德威也在晉陽稱王,隻剩下李嗣源空掛著韓王的銜頭,卻沒有自己的地盤。拿到了地盤的李嗣昭和周德威是不太情願繼續攻打潞州的,他們希望在武鄉坐觀燕軍和諸侯聯軍的戰事進展,隻要諸侯聯軍在高平戰場取得勝利,不用河東軍卒出力,自然可以趁勢南下,收複澤潞二州。
李嗣昭和周德威不急,但李嗣源卻很著急,他也知道兩位好友提出的坐視之策很有道理,但自己卻無論如何都坐視不下去。李嗣源最大的擔憂不在燕軍,反而是諸侯聯軍。雖說東都會盟時就已經談妥,澤潞二州是李嗣源的地盤,他將在這裏建立韓國,但什麼事情都怕萬一,萬一諸侯聯軍作戰順利,拿下了澤潞二州之後賴著不走怎麼辦?李嗣源明白,沒有吃到嘴裏的東西,就永遠不是自己的,因此,他一直心急火燎的惦記著。
另外,李嗣源還擔心,坐視高平大戰雖然可以保全實力,但一點功勞也沒有的話,到時候梁王看不過眼,以此為借口削減自己的封地,自己到哪裏說理去?別看此刻李嗣昭和周德威信誓旦旦,說是要“三王共進退”,但真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拿到地盤的兩人真的願意為自己拚命麼?
因此,李嗣源在武鄉越待越心焦,等到七月份的時候,再也忍受不住了,又是套交情,又是以各種借口相威脅,軟磨硬泡,終於說服了李嗣昭和周德威,讓他們支持自己出兵的計劃。
李嗣源向李嗣昭和周德威所說的計劃,隻是出兵襄垣的方案,也就是說,目標是襄垣。李嗣源說,他打算出兵試一試,如果燕軍在襄垣的守衛力量並不雄厚的話,可以試著攻打襄垣,爭取拿下這座潞州北麵的屏藩。他認為諸侯聯軍主力壓在高平一線,燕軍不可能在北麵的潞州戰場保有重兵,至於潞州以北的襄垣,兵力應當更少才對。
如果能夠拿下襄垣,就可以直接威脅到潞州,將來諸侯聯軍一旦在高平戰場獲勝,三王聯軍就可以迅速攻下潞州,將潞州置於己方控製之下,既能拿到戰功,又有資格和諸侯聯軍談條件。
經過思考,李嗣昭和周德威認為計劃可行,願意出兵試一試。畢竟三王都是河東軍出身,自成一體,當此梁王獨大之際,三王必須抱團才能具備自保的實力。
當下,李嗣昭和周德威各自撥出三千軍士,歸入李嗣源帳下節製,以李嗣源的“韓軍”為主力,從武鄉出發,南攻襄垣。
但一出武鄉,李嗣源就迫不及待的露出了他的本意。作為沒有地盤的“韓王”,李嗣源想要出兵南下,是必須得到李嗣昭和周德威支持的,因為現在三王聯軍的糧秣全部都是李嗣昭和周德威供應。李嗣源知道兩個“好友”不同意現在就與燕軍爆發大規模戰鬥,所以隻是說要試著攻一攻襄垣,隻要獲得二人的首肯,得到大軍出動的糧秣,李嗣源就心滿意足了,其實他的目的很明確,不僅要拿下襄垣,還要攻打潞州。
至於得到李嗣昭和周德威共計六千兵力的支持,完全屬於額外的甜頭,這讓李嗣源能夠控製的兵馬達到了兩萬人,他對拿下襄垣和潞州更添信心。
李嗣源本來是河東藩漢馬步軍總管,鎮守潞州,潞州就是他的地盤,對於這片土地的山川走向非常清楚。從武鄉向南,穿越武山進入上黨盆地,這是抵達襄垣的主要通道,但並非唯一通道。
李嗣源分出六千步卒,委任橫衝都牙將安重誨為主將,沿鄉水向東,走黃崖洞小道,然後轉入濁漳水河穀,沿濁漳水河穀南下,從黎城出奇兵,偷襲潞州。實際上這支奇兵才是李嗣源拿下潞州的真正希望之所在。安重誨的任務很重,除了確保軍隊安然通過這條險峻的小道之外,還要偷襲黎城、攻占潞州,攻下潞州後,還要北上襄垣,與李嗣源合兵,南北夾攻襄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