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決戰上黨(五)(2 / 2)

雖說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每一次既然都能留載史冊,就說明這種戰例非常稀罕,無一不是經典。從軍事作戰的原則來講,以多勝少才是可取之道,也才是戰爭的常態,總是寄望於以少勝多,那是賭博、是冒險。

梁王手上兵多,他就可以拉長戰線,同時展開多個戰場,可以選擇的進攻方向和進攻方式也會很多,對李誠中來說,戰線越長、戰場越多,燕軍的力量就會越分散,形勢就會越被動。

另外,梁王承受失敗的能力也會很強,反之李誠中卻經受不起一次重大損失。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五萬人的損失,梁王發發火、砍幾個敗將的腦袋,這事就過去了,丟了五萬人,他還有好幾個五萬人;反過來,如果李誠中丟了五萬人,那麼這一仗就不用再打了。

想要和以梁軍為主的諸侯聯軍在上黨地區一決雄雌,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李誠中默默掃視著遠方的敵軍營盤,終於從牙縫裏擠出兩個字——暴兵!

天佑二年七月,軍事參謀總署發布軍令,啟動塵封三年之久的原《盧龍節度府軍事動員預案》,實施全軍總動員。因為“盧龍軍”這一稱謂太具地域特色,所以兩月前,全軍已經正式更名為“燕軍”,隻不過各項規章和發令還沒來得及更改,至今仍然帶有“盧龍”的字樣。

原《盧龍節度府軍事動員預案》製定於天複二年春,至今已有三年,卻始終束之高閣,從未啟動過。《預案》中規定,一旦盧龍軍遭受巨大威脅,將按照不同的威脅程度,施行相對應的動員機製。

《預案》將盧龍軍遭受的巨大威脅分為三級,區分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別對應三級動員令。如果盧龍節度府遭受敵軍進攻,則發布三級動員,即全軍動員;如果遭受大規模進攻,且戰事不利,則發布二級動員,即除全軍動員外,將十八歲至三十歲的受訓男丁組織起來,作為補充兵力應對敵軍;如果盧龍節度府評估出來的威脅十分巨大,事關盧龍整體存亡,則將動員範圍擴大至十五歲到四十歲之間。再擴大動員範圍,就沒有必要了,如果連四十歲以上的男丁都要動員的話,河北基本上就已經輸掉了戰爭。

《預案》是與原《盧龍節度府兵役條令》緊密結合的,沒有《兵役條令》,則《預案》所起到的作用不會太大。《預案》實際上來自於李誠中穿越那個時代的相關應急理念,應付的是緊急情況,沒有太多時間做準備,這意味著動員起來的男丁沒有太長的時間來進行軍事訓練,這樣的男丁拉上戰場最多起到民夫的作用,連輔兵都算不上。

好在李誠中對《兵役條令》的執行非常重視,三年來,軍事參謀總署和判官署定期對治下男丁進行軍事訓練,連續三年來,接受過每年二十四天軍事訓練的男丁達到二十萬,接受過兩年共四十八天軍事訓練的男丁超過三十萬,隻接受過一年二十四天軍事訓練的男丁則在二十萬左右。從廣泛意義而言,河北大地(包括關外營州)接受過二十四天軍事訓練以上的十五歲至五十歲男丁超過七十萬。

有這七十萬男丁,《預案》才算有了啟動的基礎。

而《預案》的第一次啟動,就是全軍總動員,這是一級預案!他的內容是,作訓司征募處在各州縣官府的配合下,強製要求符合年齡的男丁加入軍隊,五大訓練營立刻高速運轉,以十五天為一周期的速度,將新兵初步編製成營。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可能動員出七十萬大軍的,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這七十萬男丁是整個河北的菁華所在,如果真的將他們推上戰場,那麼河北的生產狀況就會惡化到極為危險的程度。同時,窮河北之力,也不可能支撐七十萬大軍作戰。

因此,雖說是發布了一級動員令,但軍事參謀總署的預期整訓兵力並沒有那麼多,動員的重點,仍舊隻放在十八歲至三十歲男丁之間。七月份開始,首先征募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男丁,要求當月整訓十萬人進入上黨。

對於河北來說,支撐二十萬人在上黨作戰還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畢竟上黨離河北不遠,屬於家門口作戰。但以二十萬人對抗諸侯聯軍五十萬人真的夠麼?這個疑問讓年輕的軍事參謀總署仍然有些不夠自信。

因此,八月起,征募範圍擴大至三十歲,至十月底,要求在邯鄲地區再次集中十萬人,屯於邯鄲,一旦上黨戰場需要,就可以隨時出關。這樣的準備可以極大緩解後勤壓力,得到了後勤司和判官署的勉強同意。不過後勤司和判官署也向虞侯司乃至李誠中發出了警示,這個數字不能再增加了,否則河北的民生將會被拖垮。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七月,以軍事參謀總署和判官署之能,想要完成一個月整編十萬人的任務,也力有不逮。不過李誠中並沒有將動員令局限在關內,位於柳城的營州都督府將是第一批動員令執行的主要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