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決戰上黨(一)(2 / 2)

南方諸侯支應的糧食即將抵達汜水,但因為路途遙遠,半道上消耗甚巨,真正運到之後恐怕也就能維持一個月的作戰,對於數十萬大軍來說,仍然相當危險。按照敬翔和李振的判斷,大軍糧食仍然不夠,缺糧數在五十萬至一百萬石之間。

李振的建議有兩條,一是繼續敦促南方諸侯發送第二批糧食,如果現在就讓南方諸侯開始準備並發糧,可以趕在九月之前送到;二是征發河南各大戶的餘糧,因為離得近,這些糧食可以在七月之前運到,前提是各豪門願意出糧。

第一條意見毫無問題,梁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名義向南方諸侯下達了征糧令,但是第二條意見……梁王需要好好考慮考慮。

河南富庶,豪門之中多有存糧,但凡是大富之家,無不是梁王帳下權勢人物。比如李振本人,他家就在滑州購置了三萬畝田地,存糧不下五萬石;又比如敬翔,敬翔算得上“忠於王事”的了,很少顧及自己的產業,但就算如此,敬氏也在陳州不知不覺間積累了五千餘畝良田的家產;真正富有的是原來就屬於當地豪族的袁氏之流、以及愛財的軍中大將如蔣氏之輩,其中袁氏的土地畝數已經無法計算……

敬翔和李振之所以提出這種“自殘”的方略,其實很好理解。敬翔是真心幫助梁王成就霸業,對於他來說,功名才是第一位的,更何況他即將成為陳國的國君。至於李振,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衛州,能夠早一步在衛州建立衛國,比什麼家產和土地都強!

這條方略讓梁王苦苦思索了三天,他又挨個和手下的重臣大將們交談,最後順利取得了文武臣僚們的同意,眼看著天下定鼎在即,各家都要封國授土了,在這樣的大利麵前,區區一點糧食算得了什麼?

順利得到了臣僚們的同意,梁王鬆了一口氣,按照他挨個談話時的統計,各家願意交上來的軍糧在百萬石以上,有了這百萬石糧食,就能夠熬過最艱難的九月至十月了!

於是梁王讓臣僚們各寫家書,催促族中發糧,又將各家願意上交的糧食數目告訴了裴迪,讓他準備運力,爭取在九月前送抵軍前。裴迪拿著各家認繳的糧食清單,眉開眼笑的趕回了汴州。梁王已經允諾裴迪,將於五月底正式出兵,爭取在年末徹底解決河東、河北問題。隻要裴迪能夠保證軍糧和輜重的供應順暢,最遲在明年初,就可以去徐州之國了。

除了糧食問題外,還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不少,士兵露宿的軍帳、預計補充的海量弓矢、儲備的刀槍、不可或缺的繩索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各家聯軍的指揮和協調。

這是梁王第一次指揮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作戰,而且指揮的還是聯軍,想要做到如臂使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梁王也從來不曾抱有這樣的奢望。就算各路諸侯對他的命令都俯首帖耳,他也不可能指揮得過來。

梁王的指揮,隻能是一種方向性的指揮。比如大軍的開拔,需要與各路諸侯協商,誰先走、誰後走……比如行軍之中,需要找幾條可以依賴的水源,誰順這條水源走、誰順那條水源走……又比如抵達的目的地澤州,所有軍隊不可能湧入澤州城內,這就需要一一安排駐地……

到了作戰的時候,同樣不可能排出四五十萬人的軍陣來廝殺,因此又要進行協調,誰陣列、誰奔襲、誰埋伏、誰支援……

上述問題,不僅梁王的額前增了幾縷白發,就連敬翔、李振等文官都累得差點直不起腰來。不過好在梁軍畢竟經驗豐富,這支過去的宣武軍曾經有過二十萬大軍分六路會攻河東的經曆,所以在高強度忙碌半個月之後,總算是定下了進軍方略。

大軍分東西兩路,於六月初陸續啟程。東路以朱友寧之建武軍為先行、其後依次為張歸厚之鎮國軍、朱友恭之右龍虎軍,然後是梁王牙兵及各路諸侯,由白陘而入河東;西路以楊師厚之武寧軍為先行,其後是氏叔琮之保大軍、張存敬和李思安之護國軍,由太行陘而入河東。康懷英之保義軍殿後,解帶民夫和剩餘輜重最後進入澤州。

大軍須於六月中旬抵達澤州,駐紮於各軍分配的營地,不得延遲。好在汜水離澤州並不遠,否則幾十萬大軍行軍,十天左右根本不可能趕到。

其餘十數萬輔兵和民夫在汜水及澤州之間建立十多處營地,務必保障輜重的運送和通道的順暢。

晉州戰場,梁王要求河東三萬最遲於七月前攻下晉陽,從上黨盆地的側翼威脅盧龍軍;緇青戰場,梁王要求葛從周和王師範同樣於七月前拿下博昌,將盧龍軍消滅在黃河之南。另外,梁王還向袁象先和蔣玄暉下令,讓他們堅守相、衛,最好能牽製住一部分盧龍軍,如果實在無力牽製,他也允許二人撤回滑州,但務必保證黃河的安全,不可使盧龍軍渡河威脅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