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中也想扁平化指揮,但由指揮部直接指揮都、隊,在當前的條件下顯然不現實,原因不解釋。因此,他以組建行營的方式,嚐試由指揮部直接指揮到營一級軍隊。但目前來看,仍舊顯得太過超前。
經過一年的檢驗,李誠中已經初步形成了軍隊體製改編的最新輪廓,軍隊的編製中增加團級,其地位介於廂以下、營以上。由此形成完善的“二五製”體係,即兩隊為一都、五都為一營、兩營為一團、五團為一廂、兩廂為一軍。
此為軍隊固定編製,訓練和駐守時以此為基礎。到了戰時,這樣的編製就可以極大簡化行營的指揮,遇到小規模軍務,可以調動一營;遇到中等規模作戰,可以調動一團或者一廂,遇到大規模戰事,可以出動一軍;決戰的時候,以數軍出動,設行軍總管統轄。
新的編製帶來的問題是要繼續擴軍。隊、都、營的兵員不變,團為1060人,廂為5336人。其中營、廂設指揮部,團不設指揮部,由左營主官代職。軍轄兩廂及老營,共計11768人,相當於擴軍接近一倍。
隊正、都頭、營指揮等職銜不變,團設指揮使、教化使、虞侯使,由左營指揮、教化和虞候兼任,故一團之中,左營高於右營。廂設都指揮使、都教化使、都虞侯使,秩別與原軍一級主官相同。軍設統製、點檢、司馬,軍銜為正四品至從四品品不等。
軍以上無固定編製,有大規模戰事時,設行營總管和監軍,分司指揮和教化職能,虞候部由總署臨時組建,或從虞候司選派,或由各軍司馬抽調。
目前,盧龍節度府軍事參謀總署正式在冊納入編製體係的野戰部隊包括:滄州軍、莫州軍、幽州軍、營州軍、魏州軍、定州軍、媯州軍、趙州軍和懷約聯軍,加上後勤司直接指揮的十個後勤營,共計戰兵七萬人,如果再算上遼東保安軍和幽燕保安軍的話,可以用於大規模野戰的部隊計有八萬人。這裏並不包括各州預備旅、營等兩萬多可以擔負輔助作戰任務的地方駐軍。
軍事參謀總署曾經做過與主要藩鎮如河東、宣武、西川、淮南之類軍隊的比較,河東常備軍力為六萬至七萬人之間,宣武為二十至三十萬之間,西川有五到十萬,淮南有四到六萬。
就常備兵力而言,盧龍軍已經可以保證坐穩河北之地了,但其中的戰鬥力不好評估。在各鎮常備軍中,有數目不明的牙軍,其戰鬥力十分強悍,其次才是大量的其他常備軍隊。盧龍軍已經不存在牙軍一說,如果非要說牙軍的話,或許乞活買統領的警衛營能夠算作牙軍,但警衛營的戰鬥力能不能超過滄州軍下轄的各個營頭?恐怕乞活買自己心裏都沒有底。
而外鎮牙兵的戰鬥力又分好幾個層次,虞候司曾經做過評估,從上黨行營和博昌行營的曆次戰鬥來看,如果不依靠近乎豪奢的裝備,盧龍軍的平均戰力與各鎮大將手下的牙兵差不多,但比廳子都、元從親軍、黑鴉軍等威名顯赫的大帥牙兵卻有所不如。
不過一場戰鬥的勝負並不完全取決於這些因素,誰勝誰敗不是紙上就能比劃清楚的。其中涉及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僅僅一個後勤供給的問題,就能決定一場戰事的走向。
不過值得李誠中自豪的是,盧龍軍的後勤體係走在這個時代的前列,就算是以堪稱豪奢的待遇來供養十萬軍隊,也完全沒有問題,至於再多,就算不清楚了。算不清楚,那就進行“試點”!
“從懷約聯軍開始吧,改起來容易一些,也是時候將其納入正規編製了。”李誠中想了想,決定先從懷約聯軍開始“試點”。懷約聯軍兵額本身就在一萬出頭,不需要擴軍,也不需要大動,他的指揮體係一直有別於其餘八軍,算得上是盧龍軍中的另類,李誠中打算這次將其正規化,同時看一看軍製變動是否能夠有效運作。
“一個月時間,懷約聯軍整編完畢。如果可行的話,從十二月開始,幽州軍照新編製擴軍,爭取明年二月前完成。如果一切順利,再挨個擴軍,第二批規劃為滄州軍和莫州軍。”一旦懷約聯軍試點成功,李誠中決定先從幽州軍開始擴編,這支軍隊就在身邊,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也容易隨時調整。
等到幽州軍擴編完成後,再擴編盧龍軍中的兩支一等主力:滄州軍和莫州軍。至於其他各軍,還需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根據後勤司的供給能力再行考慮。可就算如此,也相當於在明年上半年再次擴充一萬五千人。
張興重猶豫片刻,代替沒有參會的趙弘德回答:“可能負擔會很重。”
李誠中一笑,道:“是很重,可再重,能比宣武和河東他們更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