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雙極(六)(2 / 2)

楊行密急令各部會攻當塗,想要剿滅楊師厚和李暉,楊師厚卻故布疑陣,做出沿長江向東,進兵江都之勢。在淮南各軍匆忙布置防線之後,卻用搶來的渡船率部過江,向南直撲宣州。

楊師厚的用兵才能在這一個多月裏展現得淋漓盡致,已有名將風範,讓李暉不知不覺中已經接受了聽從他指揮的從屬地位。可楊師厚的用兵方略太猛,也太險,尤其是南下宣州的決定,幾乎將大軍置於必死之地!

李暉之前不同意南下宣州的理由非常充足。二人麾下所部俱是北兵,在淮北之前還好,打濠州也沒有什麼問題,可一過淮河,就立刻暴露了不習南方水土的弱點。無論飲水還是吃食,將士們都極不適應,近兩成士兵到了廬州城下便腹瀉、肚疼。等拚死打下廬州之後,生病之人更多了,一直耽擱了十多日才勉強啟程,這也是導致李神福能夠有時間將大軍撤回來兵臨廬州的主要原因。

適逢梅雨氣節,大軍在不停轉進之間忍受著悶熱和潮濕,一路上病倒和掉隊的士兵數不勝數,等渡過長江抵達宣州境內之後,大軍已經折了過半,如今跟隨在側的不到八千人。去年楊師厚和李暉攻打鳳翔時,從隴右馬場繳獲的數百匹戰馬更是一匹也無,全數倒斃於半路之中。

就連剩下的這不到八千人,也有許多持續高熱、腹瀉不止的,真正能拉出來攻城的,恐怕超不過兩三千數。

這就是楊師厚和李暉目前所麵臨的窘況,就算不再作戰,隻要不能好好休整,這支軍隊隨時可能崩散掉。目前能夠維持住軍心的,無外乎兩點,一是楊師厚統兵以來展現的軍事素養和日漸高漲的聲望,二是孤軍於外四麵皆敵的無奈,恐怕在將全軍捆綁在一起的因素裏,第二個原因所占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更何況身後還有追兵,前方還有堅城,這讓軍隊的現狀更加艱難。李神福所統帥的淮西精銳正在後麵追趕著宣武軍的腳步,而在前路上,則是堅城宣州,駐守宣州的,是得享盛名數百年的丹陽兵——宣州為古丹陽舊地,丹陽兵的戰鬥力之強不需解釋,楊行密起家且立身淮南的根本,正是丹陽精卒。

楊師厚和李暉打到如今的地步,已經幾乎深陷絕境了,李暉的建議是盡快離開宣州,尋路北歸,至多在宣州城下溜一圈就跑路,一旦打起來,非露陷不可。可是今日召見謝氏族長,李暉沒有想到楊師厚對宣州仍舊念念不忘,他當時心頭就是一跳,隻不過既然以楊師厚為主,在場麵上必然還得保持一致。

楊師厚知道李暉的擔心,知道自家的窘迫,更知道如果不趕緊撤離淮南腹地,等待全軍的唯一結局就是死。但他考慮的角度和李暉不同,因道:“某何嚐不想盡快北歸?某何嚐願意拿弟兄們的性命去冒險?可是峻葔,說到退,咱們如今應當怎麼退?從哪裏退?咱們退得下去麼?”

李暉默然無語。

楊師厚續道:“某這兩天一直在考慮退路,可是想來想去,淮南之大,竟無一條北歸之路。向西走秋浦,那邊都是山地,如果趕過去的話,很容易被淮南兵堵在山裏;向北回當塗也不可能,李神福就在身後;從東北走的話,要過句容小道,那更是九死一生的險徒!走哪條道姑且不論,就算走通了,咱們怎麼過江?到時候被圍在江邊,更是死!所以我想,就這麼貿然而退,恐全軍盡數就要沒於長江之南。因此,我想要攻打宣州城,宣州多淮南豪族,淮南眾將的家眷,多一半都在宣州……而且楊行密現雖然在江都,可他有家眷在宣州是必然無疑的……”

對楊師厚最後一句判斷,李暉沒有疑義,這也是他最後說服自己同意楊師厚決定的重要原因。剛才楊師厚問謝眉這個問題的時候,謝眉推說自己不知道,但謝氏大族,在宣州影響深遠,怎麼可能不知道?既然說不知道,就等於楊行密家眷至少有一部分在城中。

李暉長舒了一口氣,拍了拍楊師厚的肩膀:“寬仁兄說得是,是某太多慮了。拿下宣州為質,讓淮南禮送咱們北歸,雖然冒險了些,卻是現在唯一的辦法。隻不過就算有謝氏為內應,宣州城中卻有淮南精銳上萬,憑咱們這些疲兵,真的能成麼?一旦失敗,咱們可就萬劫不複了,也苦了這幫隨咱們千裏轉戰的弟兄。”

楊師厚鄭重點頭,道:“這是最後一戰,必須拚死一搏!敗則宣州為你我葬身之地,若是咱們能夠僥幸北歸,剩下還活著的弟兄,有一個算一個,就是咱們將來立身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