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主官需由將軍出任,比四司低一級,略等於兩局。五軍之中,滄州需要應對魏博和宣武聯軍,是盧龍軍中首重之地,故此由高品將軍——正五品上定遠將軍鍾韶出任,和他搭班子的是都教化使劉金厚。鍾韶和劉金厚都是戰功彪炳的重將,具備豐富的作戰經驗,由這兩人帶領滄州軍,足見李誠中對滄州戰場的高度重視。
在軍事參謀總署中,五軍也分先後,按照大帥李誠中的習慣,又將五軍區別為甲種軍和乙種軍,在軍官和士兵配備、軍甲兵刃裝備、錢糧供給等方麵,甲種軍具有優先權,乙種軍次之。尤其是軍甲方麵,乙種軍的弩具和鐵甲裝備就明顯不如甲種軍,而且乙種軍不編製豪華型裝備——陌刀都。
滄州軍因其重要的戰場作用被劃入了甲種軍範圍,優先配備原營州軍的老兵,在軍甲兵刃裝備上也是第一個首先滿足的野戰軍。
莫州位於幽州之南,在山川輿圖上,莫州向下是瀛州,瀛州向下是深州,三州如鬥柄,夾在義武軍、成德軍、魏博軍三鎮之間,是盧龍的南向突起部。軍事參謀總署判斷,莫、瀛、深三州在不遠的未來一兩年中,將不乏低烈度作戰,雖非主戰之地,但戰事應當相對頻繁得多。故此,莫州軍同樣為甲種軍配備。
李誠中選擇了將長期伴隨身邊的原營州軍老營指揮周小郎外放,讓他獨自領軍,出任莫州軍都指揮使,讓屢立大功的趙原平出任莫州軍都教化使。這兩個人搭班子籌建莫州軍,應當可以穩住三州形勢。
周小郎是首次離開李誠中身邊獨自領軍,但因為耳濡目染的緣故,李誠中認為,其才能已經具備,所缺的隻是曆練而已。至於趙原平的任命,則有多方考慮在內。李誠中覺得趙原平驍勇不缺,但穩重不夠,讓他轉職為教化使,一方麵可以鍛煉他的內斂,一方麵也算是他多次榮立大功的獎勵提拔。
第三支甲種軍自然是幽州軍,這支軍隊負責拱衛幽州,相當於後世首都衛戍部隊。幽州軍主官的人選著實費了李誠中一番思量,最後他選擇的是孟徐興和王義簿。孟徐興為原營州軍左廂指揮使,王義簿為左廂都虞候,兩個人都參加過李誠中發跡後的所有戰事,前者沉穩、後者聰慧——反過來說前者略為老實、後者稍顯跳脫,可以說各有利弊。
但兩個人在配合上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在忠誠指數上,足可令李誠中放心。尤其是王義簿,當年曾經是李誠中最早的“三人組”成員之一,有王義簿在幽州軍坐鎮,李誠中可以高枕無憂。
隨著李誠中的入關,營州和關外的戰略地位已經顯得不再重要了,草原已經成為了盧龍的後方基地,不再是一種威脅,故此營州軍和懷約聯軍的地位也隨之下降,被編為乙種軍。
李誠中最先曾想取消營州軍編製,但這一構想遭到了幾乎所有軍官的反對。作為一支曾經征服渤海、新羅,底定草原各族的軍隊,取消營州軍番號對於所有軍官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眾怒難犯,李誠中不得不將其保留。在這個決定公布出去的那一刻,一群中高級軍將們同時鬆了口氣,有幾個眼角依稀可見淚光。
李誠中這才清醒過來,他意識到,營州軍這個番號代表的是所有軍官和士兵的過去,這是一種滲透於軍隊血脈之間的傳承,是軍隊不可分裂的傳統,更是從這個番號下走出來的所有軍官士兵內心的歸屬。
營州軍名為營州,但按照需要,總部卻已經遷到了關內,設置在範陽——大安山一線,向北遮蔽媯州、幽州,向南應援莫州、瀛洲和深州。焦成橋晉升為營州軍都指揮使,魏克明為都教化使。
解裏終於從鍾韶的陰影下走出來,成長為一支大軍的主官,他的職務是懷約聯軍都指揮使,和他搭班子的是原懷約虞侯聯席本部虞侯章順乾。但解裏沒有兼任懷約虞侯聯席本部都虞候之職,這個職務由盧龍節度副使、營州都督周知裕兼任。
關外平定後,懷約虞侯聯席本部的軍事職能有所降低,需要逐漸加大對關外各國、各部的監管和協調,處理相互之間的糾紛和與盧龍節度府之間的關係,政治功能逐漸增強。由具備“節製關外諸軍事”職能的營州都督來擔任,更加合符規範。因為周知裕和李誠中之間的特殊關係,周知裕出任這一職位不僅就威望來說可以勝任,而且也能夠令李誠中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