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春夏(九)(2 / 2)

“收費?”馮道明顯對這種方法不甚理解:“這也能收費?”

“不錯,這叫過路費,想要快一些到達,就必須走官道,既然要走官道,就要付費,否則,對不起,請不要從這條官道上行走!”

馮道還在默默思索這條極富創意的方法,李誠中已經下令了:“現在就讓長史府向各州發布通告,下月初九,在柳城召開行商大會,營州有一個極好的賺錢機會,讓他們都來參詳!”

當一名文吏將馮道草擬的通告帶回柳城之時,眾人已經來到了燕郡,縣令完失明帶領城中大小官吏出城迎接。完失明是原契丹品部大長老,但這位大長老卻沒有胡人那種野蠻粗率的作風,相反,他受漢人文化影響很深,一舉一動都在刻意模仿那股子讓李誠中也說不清道不明的酸儒味。

燕郡是營州生產規劃中的皮毛基地,但李誠中來燕郡的目的並非視察甲胄和衣料的生產,他的目的是為了看看這裏出現的書院。

盧龍軍去年的慘敗除了喪失大量地盤之外,還導致了一種反常的人丁流動,許多盧龍控製下的南方大族紛紛出關,奔營州而來,在柳城和燕郡等地避居,與前年的人丁流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大族家學淵博,文化程度較高,深得完失明的看重。為了彰顯自己的風雅,同時也因為自己的喜好,完失明充分和這些大族交往,並且積極鼓勵他們在燕郡設立書院,於是燕郡建成了三家比較有規模的書院:白坡書院、雅山書院和燕郡書院。

李誠中聽說這件事情的時候身在渤海,他當即對完失明的行為予以了極大讚揚,並提出了書院的辦學之道。李誠中提出的辦學之道包含兩點:兼收並蓄、高低搭配。

所謂兼收並蓄,即授課內容包含百家之長,不僅含儒學,而且包括術道,將術道列為與儒學並重的課程。這個時代還沒有後世將儒學推崇到至高境地的地步,同時儒學中也沒有排斥他物的學術霸論,所以這樣的改變並沒有引起什麼反彈。術道包含許多內容,比如法、比如數、比如農、比如工,甚至還有簡單的行商知識。

所謂高低搭配,即將三所書院分成兩個等次,白坡書院和雅山書院為初級書院,燕郡書院為高級書院,初級書院學習期為三年,畢業之後要考試,考試合格者才能升入高級書院繼續就讀三年,高級書院考試合格後準予畢業,畢業生與營州暫時推行的公務員考試通行,合格者吸納入官府為官吏。

參加初級書院學習者,官府提供食宿,每三月一考,合格者可以繼續就讀。當然,想要進入初級書院就讀者也需要一道麵試,合格者才能進入。而參加高級書院者,除食宿減免外,可以領取每月兩百文的補貼,同樣三月一考,合格者可以繼續就讀。為此,燕郡官府每年需要投入五千貫予以維持,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對於李誠中而言,這樣的開支是必須的。他還打算在柳城、錦縣、遼城和建安同時推行這樣的書院製度,一應費用從府庫中列支。

兩家初級書院各自招收了兩、三百人,高級書院也有數十人就讀。李誠中在三家書院進行了詳細考察,並且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改善意見。其實這樣的書院製度類似於大唐早就實行的官學製——國子監,但不同的是,李誠中將這種包食宿、包出路、包分配的官學設置到了縣上,也就是從基礎開始,將教育平民化。

在長史府的官學規劃中,凡各縣高級書院畢業的學子,可以擔任從九品至正八品四個級別的官吏,從七品以上官吏,則必須出自即將設立的營州最高學府——營州書院,學製是一年。

按照新的營州學製,學子必須經曆初級書院和高級書院各三年的學習,經過考試合格後就可以授予公務員待遇,沒有機會進入書院就讀者,也可以參加各縣舉辦的公務員考試來獲得這一待遇,從而出任從九品至正八品的官職。想要進一步升遷者,必須報名參加營州書院的招生考試,合格者才可進入營州書院,在營州書院中學習一年。有了營州書院就讀的履曆,便可獲得下一步的提升。

李誠中的計劃是於天複元年底,在柳城、燕郡、錦縣、遼城、建安等五縣各建立兩所初級書院、一所高級書院,柳城還將建立一所營州書院,以三個等次的學院製相搭配,形成一定規模的普及教育,通過這樣的教育和附加的公務員考試,組建營州的新科舉體係。

“我和馮長史已經議過了,準備在長史府下設立文教科,你準備準備吧,調回柳城,任文教科從事,官階正七品。”李誠中向完失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