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諸侯之定(十二)(2 / 2)

鍾韶輕聲道:“都督,敵軍半陣而立,我軍應當中道擊之。”這是昨天就擬定好的作戰計劃,專門針對金弓裔這種下“法旨”的堂堂之陣。

李誠中強掩內心的氣憤,道:“下令吧,這些僧兵一個不留,我不想在俘虜中見到他們。”

金弓裔的摩震大軍足有五萬人,以摩震軍的指揮水平,要將五萬大軍列陣完畢,沒有一個多、兩個時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戰書,不,“法旨”中,要求李誠中遵循的決戰時刻是午時,離此刻尚有一個多時辰。

摩震軍的大陣剛排出來一小半,鍾韶就讓令旗手發令了。

黑色三角小旗在高台上連揮三次,示意箭幕覆蓋三輪。一聲鼓響,聯軍本陣騰出一片箭雨,灑向了敵軍。前一片箭雨剛剛落下,第二片箭雨再次升騰,緊接著是第三片。李誠中沒有舍得使用巨弓大箭,大箭耗費材料太多,用在這種爛軍之上太過浪費。

金順吉很是看不上聯軍這種不打招呼直接動手的戰術,撇著嘴內心裏鄙視了一番,暗罵“王師無道”。

雖然“無道”,但效果很好。金弓裔的本陣是裝備有大盾的,但大盾需要布陣完畢之後才能拉上來配發前排軍士,所以箭雨一落,立刻造成巨大的傷亡。

金弓裔還在左右顧盼著手下大軍,看著無邊無際的隊列進入戰場,正感覺“一切良好,天下我有”,冷不丁敵軍就發箭了,這一下把他氣得夠嗆,和手下軍將們一起張嘴就罵。可惜罵聲被一片慘呼聲掩蓋,沒有傳到敵陣去,其實就算傳到對麵去,李誠中他們也聽不懂。金弓裔手下的直係軍將基本上都是苦哈哈出身,沒有資格接受“國學”教育,所以隻會說新羅語。至於大纛之上的那幾個標識為“摩震”、“彌勒佛”的文字,則是標準的唐文,他的手下軍將們也基本看不明白。

好在身邊的親軍侍衛帶得有小盾,十幾麵小盾立刻護住了金弓裔,否則這位彌勒轉世金身恐怕就要倒在第一輪箭雨之下了。

三輪箭雨之後,摩震軍已經徹底混亂了,這種混亂並非來自僧兵,僧兵是經曆過許多場戰事的,對於傷亡的忍耐度也很高,過去與花郎道兵對陣的時候,正是他們對傷亡的極大忍耐力令他們成為了戰勝的一方。隻不過僧兵沒亂,奈何百姓亂了。金弓裔為了充數而臨時抓來的百姓根本沒有經曆過戰事,讓他們壯壯聲威可以,或是跟在後麵追擊逃敵也能勉強堪用,要想經受箭雨洗禮而不亂,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上萬百姓頓時猶如沒頭蒼蠅一般,轉身就逃,將數千僧兵和幾支摩震國的次軍暴露在聯軍眼前。

聯軍令旗兵再次搖旗,兩支白色三角旗右後向前堅定的揮了出去,一通鼓響,高明熏和李元廣分率左軍、右軍斜刺裏殺出,撲向摩震軍仍在原地支撐的軍陣。

李誠中閉眼搖頭,他早就知道渤海軍士沒有經受過什麼嚴密的訓練,這也是第三次看他們進攻敵陣——第一次是西京城下、第二次在虎飛嶺口,但他仍然忍不住暗自咒罵了一句:“什麼玩意兒!”

有了營州軍在身後支撐,渤海軍士不可謂攻得不猛,他們也確實士氣如虹,但這種亂糟糟的一擁而上,讓李誠中很是鄙視,這哪裏是在打仗?分明是在群毆!

事實證明,金弓裔的僧兵作戰經驗要比渤海軍士豐富,他們團聚在一起,結成密集的陣型,帶給撲過來的渤海軍士不小的殺傷。兩軍膠著在一起,廝殺聲震天,渤海軍士卻一時半會兒攻不進去。

鏖戰良久,鍾韶下令,令旗兵再次揮旗,楊越全率千牛衛萬人加入了攻擊。渤海軍士打不過金弓裔的僧兵,那就用人數壓垮對手!這種戰術很簡明,卻十分有效,僧兵麵對數倍於己的渤海軍士,又沒有營州軍那種組織嚴密的體製,自然再也支撐不下去。

李誠中再次撇了撇嘴,道:“很無趣。”自從進入新羅之後,李誠中才從穿越者迷霧中蘇醒過來,將過去那種被教科書渲染成所謂“英勇的農民起義”這一概念拋出了腦海之中。他真正認識到,其實無論任何朝代,純粹的農民軍戰鬥力都是低得嚇人的,能夠形成燎原之勢,主要原因還在於與其麵對的官軍戰力更加低得嚇人!可是等官軍患過勁來,起義軍的好日子便到頭了。當然也有幾例能夠最終成功,基本上都是參加農民軍的主力改變了構成性質,要麼就是其中混入了大量的其他階層人士掌握了農民軍的話語權。

韓延徽也在一旁點了點頭,隨即懶洋洋的去找崔和了,他想跟崔和商討一下,大軍的糧草有沒有寬裕,他很想在此地征召一批百姓,再次解送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