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京變(十九)(2 / 2)

雙方相距二百步,兩軍陣列兩側各出兩名弓手,彎弓搭箭向上空拋射,羽箭落下後斜插在地麵上,兩軍軍陣向前邁進,至對方箭羽處而止,此為射住陣腳。這雖是兩軍對陣之常例,卻也是陣列而戰中極重要的一環——以羽箭落地之處為己方弓手標識射程,同時估算出軍陣下一步前移的距離,確保本陣不在對方箭雨覆蓋之內。

但營州軍在這個過程中耍了個滑頭,他們“射住陣腳”的弓手所持為普通弓,而非白狼山版的“英格蘭長弓”!自從研製出單體長弓後,營州軍後勤部門便積極進行改進,因為原有第一批長弓並沒有對弓體進行曬幹、封釉等手續,所以弓體壽命較短,那些長弓已經逐漸淘汰,第二批長弓單製作弓體的過程就耗時半年,再加上望山、膠筋等處的改進,不僅壽命延長,射程也更遠了。

朱承玉騎在馬上仔細看了看營州軍的軍陣,又看了看對麵飄揚的將旗,不覺很是驚訝,向左右問道:“不是說契丹兵麼?怎麼是唐軍?唐軍怎麼來了?他們竟然有餘力顧及到這裏,哎呀……好生奇怪,也不對,有很多契丹人,怎麼唐軍和契丹人聯合了?這幾年他們不是相互視如仇寇麼?咦……將旗上是營州都督李!大唐什麼時候重開營州都督府了?……”他已經被眼前的一切搞得頭腦暈漲,語無倫次了。身邊左右軍將也都是目瞪口呆,完全無法回答朱承玉的問題。

不過好在看上去對方人數不多,似乎隻有兩三千人,自己這邊幾乎三、四倍於敵,這卻讓他放下了不少心思。

“誰願上前致師?”朱承玉環顧身邊,卻無人應答,他沒好氣的隨手點了一將,卻是別將金寅直,金寅直不得已,隻能緩緩催動戰馬,越眾而出,騎在馬上卻弓著身子,時刻準備策馬回逃。

“致師”是先秦時期兩軍對陣之時常用的手段,大意是派出一將上前彬彬有禮的問候對方:貴軍安好!你們遠來辛苦,讓將士們都歇一會兒吧,趁大夥兒歇息的工夫,你們派一個人出來,和我單挑,以讓三軍觀禮之類雲雲。

但以武將單挑的形式來開啟戰鬥序幕到了如今已經不流行了,這個時候的“致師”,僅僅是上前質問對方來意,痛斥對方不厚道,同時申明己方占有大義,這種“致師”相比先秦時期而言風險要小很多,因為一般來說不存在動手問題,所以壯烈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沒多少人願意去了。因為兩軍陣前出頭露麵,意味著很有可能被對方盯上,戰事順利還則罷了,一旦戰敗,有可能成為敵軍追擊的主要目標。甚至在極端情形下,這種“致師”同樣存在橫死當場的可能性,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演義話本中流傳的三國經典案例——諸葛丞相陣前罵死王郎。

當然,這種極端案例非常稀少,恐怕百年不出一個。但百年不出一個,那兩百年呢?三百年呢?很遺憾的是,別將金寅直麵對的是李誠中,所以碰到了這種極端案例。

金寅直小心翼翼的來到營州軍陣前,藏在馬頭後麵,扯著嗓子喊了一句:“貴軍所為何來?此乃渤海國西京之地,貴軍怕是迷失了方向,還請速速返回……”他也不敢亂喊,生怕自己說了什麼過頭的話,將對方哪個魯莽的軍將激怒,然後一怒之下不管不顧的衝過來跟自己單挑,那可就太悲劇了。

營州軍本陣之中,李誠中聽了金寅直的兩句喊話便笑了,轉身想找解裏,忽然想起解裏正領軍護衛側翼,於是又看見了乞活買,溫言道:“乞活買虞候?”

乞活買正看向兩軍陣前弓著身子藏頭露尾的金寅直,聽見李誠中向自己問話,不由一愣,回頭道:“都督?”

李誠中指了指對麵的金寅直,問乞活買:“乞活買虞候箭法如何?”

乞活買回頭看看對麵,道:“八十五步。不好吧?”他的意思是,這點距離實在太近了,以我的箭法,這麼做很有些不仗義,再說了,人家是過來交涉的,這麼做不僅不仗義,而且不厚道。

但李誠中誤解了他的意思,以為他射不到,“哦”了一聲,轉頭繼續看向其他人。

乞活買心中很不舒服,話也不說,立馬彎弓搭箭。射這種固定靶子對他來說太過稀鬆平常,他瞄也不瞄,隨意就是一箭。那箭如流星,直奔金寅直而去,從金寅直正探著腦袋喊話的大嘴中射入,穿透以後去勢未盡,又飛出數十步,才釘在地上。

金寅直墜馬身亡,渤海國軍陣內一片寂然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