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李誠中所要求的直射一百五十步、拋射兩百步的射距,張老匠反複製作了幾次,於是,一張與李誠中等量身高的巨大單體弓呈現在了他的麵前。這張弓射出去的箭矢完全滿足了李誠中的要求,直射可達一百八十步、拋射在兩百三十步左右。而且箭矢的力道很強,在百步之內,可穿三層皮甲!
這張弓的效果很好,但另一個問題卻擺在了李誠中麵前,除了孟徐興、焦成橋之外,整個前營沒有幾個人能射這張弓。
李誠中算是前營中身量拔尖的了,能和他的身高相提並論的,在整個前營中不足十人,所以身高問題導致大多數前營士兵都無法使用這張弓。此外,單單舉弓這一動作就很難完成,因為這張弓太沉了,對於臂力的要求過高,沒有一定的力道,根本無法保證持弓時的穩定性。更難的問題還在於,弓的操作性不是很好,相對於平州出產的弓箭來說,單體弓上缺乏很多平衡弓身的設計,這些附著射擊隻有複合弓才有。因此沒有嫻熟的技巧和多年的經驗,想要射準目標是一件高難度的活計。
總結起來,這種弓製作成本低廉、製作周期極短、射程較遠、箭矢穿透力極強。但缺點也很明顯,對於弓手的要求很高,李誠中想要組建一支這樣的弓手部隊,是很難的事情。
李誠中所不知道的是,他搗鼓出來的這張弓,在中世紀歐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英格蘭長弓。能夠使用這種弓箭,得益於歐洲人特有的高大身材,以及英格蘭全民練弓的濃厚弓箭文化氛圍。以英格蘭長弓為主要作戰兵器而組建的英格蘭長弓手部隊,在歐洲是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眼見李誠中在一邊皺眉深思,張老漢壯著膽子上來提醒他,其實本朝鼎盛之時所用的弓箭,射程和硬度不在這張巨弓之下,而且弓身更短、更輕,對於士兵的射箭技巧要求也不高,當年的大唐軍卒,幾乎每人都配備得起。之所以現在使用的弓箭射程達不到當年之時,乃是因為目下國力衰弱、工藝不到的緣故,所用材料及製作器具達不到要求。張老匠還拍著胸脯保證,隻要給他所需的材料和人力,他有把握在三年之內,將本朝鼎盛時所用的弓箭製作出來。
對於張老漢“三年”之約,李誠中直接無視了,他繼續苦思著目前這張巨弓的利弊,終於下了決心。他讓張老匠將弓身縮短,弓身上多餘的裝飾盡量削減,以減輕巨弓的身段和重量。當弓身削減到與李誠中齊鼻的高度時,射程縮短為直射一百三十步、拋射一百八十步的距離,這個射程比目前所使用的步弓稍遠。所幸北人身材普遍高大,縮減後的弓身高度也使得前營士兵幾乎都能使用,當然,相對於南方而生的兵卒,這把巨弓還是顯得有些太高了。缺點依然存在:弓身過重、不利於攜帶,以及單體弓共有的最大毛病——操控不易。
盡管如此,但低廉的成本和簡單的工序仍然使這種巨弓有著存在的價值。李誠中打算為每一個前營士兵配發一張巨弓,作戰時存放在木車之上,至於操控和準頭問題,李誠中的要求很低,他打算對前營士兵的弓箭訓練進行更改。
更改在於兩個方麵:即加大臂膀的力量訓練,進行區域性覆蓋射擊練習。
臂膀的力量訓練方式有很多,李誠中重點選擇兩項:俯臥撐和引體向上。每天清晨,他都要集合全營將士進行俯臥撐練習,從每人一百個開始,逐漸增加到三百個。於此同時,他還讓張老匠在校場邊豎立起一排木架,就形狀而言其實是後世的單杠,訓練要求從每人十個引體向上開始,逐漸增加到五十個。所有士兵必須完成當天任務,否則施以各種懲處。為了鼓勵士兵練習,他甚至每隔五天進行一次全營比試,對獲勝者給予各種獎勵。
區域性覆蓋射擊很好理解,前營士兵們已經在之前的作戰中實踐過。這種射擊不要求準頭,隻要求將箭矢發射出去,抵達一片指定的區域即可。練習的關鍵是形成各都、各隊士兵射擊秩序的良好配合,以保證形成遠距離箭幕的不間斷覆蓋。
在李誠中未來的作戰理念中,他將陣列之前的區域劃為兩個區間。在遠距離時,敵軍將首先遭到全營巨弓的不間斷箭幕打擊,到了近距離,槍兵和刀盾兵拋棄巨弓,手持近戰兵刃嚴陣以待,弓手則更換唐軍標準弓箭,以盡量精準的平射來抵禦敵軍的衝擊。
當然,這樣的戰術配置,也預示著在今後的作戰中,前營士兵將離不開輜重大車的隨身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