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己未之冬(七)(2 / 2)

“後勤”這個詞是李誠中在這個時代的發明創造,成立專門的“後勤夥”也可以算作是他在這個時代的開拓創新。當初他組建“後勤夥”的時候,還令大夥兒很不理解,軍官們紛紛提議,將這個夥的名稱改為“輜重夥”、“糧草夥”等等,但都無法與李誠中賦予這個編製的職責和任務相吻合。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後勤的內涵和外延包括很廣,不僅僅是押送糧草輜重,還有被服、吃飯、軍械等方方麵麵,左思右想,還真的隻有“後勤”這個來自後世的詞語能夠充分表達,因此就算這些軍官不理解,他仍然堅持使用了這個稱謂。對於一把手的堅持,大夥兒也隻能遵命奉行,於是,當初的“後勤夥”、現在的“後勤隊”便出現在了這個時代。

當然,大夥兒聽久了這個稱謂,也漸漸習慣了,便照字麵的意思加以理解,這種理解來自馮道的思考,他認為,“後勤”兩個字也沒什麼錯,“後”的意思就是在戰場後方,戰兵身後;“勤”的意思,就是“勞”也,《詩?周頌?齎》有雲,文王既勤止,《禮記?玉藻》上也說,勤者,有事則收之,即執勞辱之事也。說起來,李禦侮的後勤二字,還真是挺妥帖的。

有馮道這麼個讀書人都誇讚這個詞用得好,軍官們便也慢慢覺得這個詞果然好,於是就開始沿用下來。

生受了都頭一番帶有良言相勸意味的訓誡,趙大苦著臉離開了,他隻能硬著頭皮去管帶分到自己手下的二十個人。原來隻管十個人的時候,他便有些吃力,此刻又多了十個人,他愈發覺得頭大。

薑苗、張興重和周砍刀在榆關出關時便已經被委任了檢校都頭的告身,隻是一直沒有足夠的兵員,所以其實履行著隊官的職責。此刻終於修成正果,都是感到由衷的高興。任誰手下掌管的士兵多了一倍,都會發自內心的喜悅。原來聽說不能吃空餉的那一絲失落,也隨之煙消雲散。手下士兵比吃空餉的時候多一些,其實感覺也蠻不錯的。

在守衛白狼山軍寨的戰鬥中繳獲了大批刀槍弓箭,讓李誠中所部的新兵不用發愁沒有兵刃可用,李誠中仔細查看了這些繳獲的契丹兵器,發現質量很是不錯,已經幾乎能夠趕得上平州刺史府督造的那些兵刃了。

張老匠仔細查看了這些自契丹人手上繳獲的兵刃,不由嘖嘖歎道:“已經達到五十煉的程度了,咱們平州最好的工匠也不過七十二煉。”

李誠中很是驚訝,問道:“契丹人打造兵器的技藝有那麼厲害?”

張老匠搖搖頭,又點點頭,道:“原先沒有的,但是從這批兵刃來看,著實不錯。”

李誠中有些擔憂,懷著僥幸心理道:“會不會是咱們中原販賣過去的?”

張老匠道:“必然不是,咱們中原都一直是鍛造的橫刀,繳獲的這些刀卻有些彎,卻是關外胡虜常用的,據老漢想來,必是這些年契丹人擄掠了一些咱們漢人工匠,所以才能打造如此好刀。

能夠打造優良的兵刃,就意味著契丹人在采礦、煉鐵、鑄造等工藝上的全麵提升,這種提升或許別人不會在意,但李誠中來自後世,深深明白其中蘊含的意義,所以他為之十分擔憂。但此刻他對這些事情無能為力,也就隻好暫時拋諸腦後,將心思重新放在練兵之上。

關於練兵的構思,李誠中自打跟隨周知裕來到平州後,便已經有了。在他被任命為隊正的時候,就努力回憶原先部隊上的日常訓練之法,再結合這個時代經曆過戰事中的那些所見所聞,終於拚湊出一份訓練大綱。

但是因為接下來的榆關守衛戰和白狼山守衛戰,他一直沒有開始著手訓練士兵,隻是在閑暇之餘繼續在心裏完善著這份訓練大綱。此刻終於有了時間,他打算在這個冬天好好驗證一下,就算達不到他想象中的效果,但至少應該讓自己的部隊有一個初步的雛形。在冬天之後,他還打算試著和契丹人在野戰中硬碰一次。沒有能力在野戰中戰勝對手的軍隊,是永遠也拿不出手的,對這一點,李誠中非常堅持,也非常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