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李誠中如今真正當家作主,方知道要養活一大家子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需要操持多少心思。
糧食、衣被、油鹽、訓練等等諸多問題,隨著冬天的到來越發的暴露出來,讓李誠中和馮道兩個如今白狼山軍寨的軍政一把手成日裏皺著眉頭長籲短歎。
白狼山孤懸榆關之外五十裏,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若是太平時日,物資的補給自然不成問題。以平州一州之力,當年大燕皇帝安祿山起家之時,便能供應整個安家軍三分之一的軍用,區區一個白狼山近千軍民的補給,那是肯定不在話下的,就算如今平州所產的大部分需要上繳幽州,但負擔白狼山軍寨仍是綽綽有餘。
但問題是這是在戰時。就算之前在軍寨之前重創了契丹品部的主力,卻仍不能打破契丹人對白狼山的封鎖,原因無他,契丹人改變了對策而已。他們不再強行攻打李誠中所部,而是以封鎖補給線的方式來剿殺李誠中。一旦契丹人恢複了草原民族的傳統戰法,李誠中的白狼山軍寨就陷入了困境。
挾大勝之威,李誠中曾經試圖打破封鎖線。他將手頭所有能戰的部隊集中起來,二百多人列成隊形,向山外的契丹遊騎發起圍剿。那些契丹遊騎卻在發現李誠中所部出山後,立刻遠遠躲開,隻是在一裏地的範圍外緊緊綴著李誠中的部隊。在草原上,步卒如何跑得過騎兵?所以李誠中隻能遠遠望著那些吊在遠方的契丹遊騎徒呼奈何。
李誠中帶領部隊在白狼山口外做了一個“幾”字行進,最遠深入十裏。然後,他發現了陸續從四麵八方彙集過來的契丹騎兵。這些騎兵逐漸增多,卻不主動上前進攻,隻是遠遠跟隨著李誠中的部隊。緩慢的壓力逐漸增大,讓李誠中所部士兵開始緊張。
當契丹人的騎兵增加到一百餘騎的時候,李誠中立刻下令返回白狼山,這個決定非常果斷和及時,當他回到山口的時候,終於看到了那個大胡子帶領著大隊契丹騎兵趕到了。正麵尾隨的契丹人約四百騎,還有一百餘騎兜了個圈子,在李誠中所部的側後方待機,妄圖當雙方接戰的時候,就從側後趕至山口,截斷李誠中所部的退路。
雙方在白狼山口對峙了片刻,然後李誠中下令全隊返回山中。李誠中沒有信心以自己手中的二百多步卒對抗契丹人的五百多騎兵,哪怕契丹人有二百多正兵已經損失在白狼山軍寨前,他也沒有這個信心。好在對麵的契丹人都是輕騎,麵對陣列密集的步兵槍陣沒有辦法硬衝,所以也沒有追趕後退的李誠中所部。
整個過程中,雙方沒有發生正麵衝突,一共發了一支箭矢,這支箭矢是雙方在白狼山口對峙的時候,由孟徐興所射,用來校驗和確定射程的。契丹人沒有發箭,騎弓的射程比步弓要短一半,通過孟徐興的箭矢,契丹人也評估出了自己發箭所需要衝擊的距離。
這一次雖然沒有交戰,卻令李誠中感受到了壓力,他知道契丹人開始改變戰術了,一旦契丹人運用正確的戰法,在草原上以騎兵來封鎖他的補給線,就預示著他的好日子到頭了。
李誠中開始品嚐到了孤軍懸於關外的苦澀。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麵的後果,李誠中選擇在白狼山立山頭就是如此。
從好處上來說,他率軍離開了平州、前出榆關,離開了平州軍和周知裕的鉗製,使他的小軍閥夢想踏出了正式的第一步,手下軍官和士兵也初步凝聚到了一處。在這裏,一切都是他說了算,他有更大的空間和更高的自由度來實現自己的各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