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榆關風雲(二)(2 / 2)

整訓!一定要整訓!本想過回“連長”癮頭卻終告失敗的李誠中憋了口氣,回到自家軍帳中,開始琢磨起訓練這批兔崽子的方法。體能、紀律、隊列通通要練!他冥思苦想著當年被部隊折磨的一應經曆,開始閉門寫起了訓練大綱。

一夜之後,這份漏洞百出的訓練大綱被搗鼓了出來,當李誠中打算進一步修改增益時,卻被緊急召到了中軍,同行的還有薑苗。

中軍衙堂就在大營偏西的位置,緊鄰西校場,衙堂房子不多,一溜平樓圍城一個小院。兵馬使另有住所,位於平州城內,但周知裕家眷都在幽州,此刻又當募軍之時,諸事紛亂,便一直住在這裏。

李誠中和薑苗隨趙在禮進了正堂後,就見堂上坐著兩人,正是平州刺史張在吉和兵馬使周知裕。張在吉身後還站立一個年輕儒生,正在和周知裕說著什麼。一見李誠中和薑苗進來,周知裕隨手一指,讓兩人坐了,便道:“李陪戎、薑陪戎,如今有緊急軍務,你們且聽一下。”張在吉向身後的儒生示意,那儒生便將事情向李誠中又說了一遍。原來就在兩日前,契丹遊騎破了榆關!

榆關一直是平州備邊的重要關口,一道長牆將關內關外分作兩邊,可以說關係著平州地方的安穩。把守的雖然是南征後留下的幾十個老弱鎮兵,但一則城牆堅固,二則關外胡騎不擅攻城,向來隻有騷擾之憂,而無丟失之虞,卻不知此番怎麼就被契丹人攻破了。契丹人破關後大肆劫掠了一番,才退出關外,這可是近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自從大唐立了營州都督府以來,關外向來就是唐軍立威的牧場,胡人一直臣服於大唐鐵蹄之下,不敢多有造次。天寶變亂後,雖然此地被藩鎮所據,雖然漸漸廢弛了營州都督府,但對關外的掌控也沒有削弱多少。就算是大帥劉仁恭登上節度使之位後,盧龍軍的軍威仍然壓得胡人不敢有分毫染指關內的奢望。可一切都壞在了南征上……

儒生說到這點時,張在吉忍不住歎息不已,周知裕更是狠狠將手掌拍在了案幾上。等儒生說完,周知裕道:“李陪戎、薑陪戎,如今關城無人把守,已成平州大患。契丹人不知平州內情,是以劫掠之後匆匆退了出去,一旦狼子再次入寇,便可直指平州腹心,實為大患!某欲讓你二人領手下先行,搶回關城,你們看可有什麼要求?”

李誠中心裏也明白了,現在平州軍還在新募時期,除了中營兩個都外,隻有左營甲都的兩個隊算是編製滿員,這先鋒一事,也隻有他們來擔當了。李誠中瞟了一眼薑苗,見薑苗向自己點頭示意,便幹脆直截了當應了下來,隻是要求揀選上好的兵刃甲具。

周知裕也知道李誠中的為難,新兵剛入營不到兩天,就讓人家開赴邊關,確實有些說不過去。見李誠中答允得很爽快,心下甚慰,便命李誠中檢校了甲都都頭,總領兩隊。這個檢校是暫代的意思,也就是說李誠中現在是臨時的都頭。但看周知裕的樣子,“檢校”兩個字是暫時不會拿走的,也就是說,隻要李誠中立了功,周知裕就會向節度府保舉他為甲都都頭。

張在吉對此憂心忡忡,著急著讓李誠中趕赴榆關,自然完全配合。按照李誠中的要求,他命人從府庫中揀選出十二具皮甲,三十副刀盾,五十杆套了鐵槍頭的木槍,以及十張弓和幾十匣羽箭,匆匆送到了甲都的軍舍,這已經是平州府庫內尚存軍甲的三成了。同來的還有一支五十名青壯組成的民夫營,押著十輛馬車,車上裝載著送來的一應軍甲器具和糧秣物資,帶隊的正是中軍堂上見過的那名儒生,看樣子是催促李誠中立刻出發。

儒生拱手道:“陪戎姓李?未敢請教大名。”

李誠中將自己名字說了,也還禮請教對方名姓。

那儒生道:“某姓馮,名道,目下辟於張使君府中為佐吏,陪戎喚某可道便是。不知陪戎的字……”

佐吏的意思比較籠統,一般而言就是幕僚參讚,屬於未入流的吏員。但李誠中卻不敢小看對方,這種跟隨刺史的幕僚,或許是因為年輕,或許是因為聲名不彰,不能正式入職是常有的事,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話語權。因此連忙道:“某尚未有字。”

儒生點了點頭,也不說別的,便在一旁等候李誠中下令。李誠中仔細咂摸著“馮道”這個名字,似乎聽說過,卻又沒什麼太多的印象,便暫時不去想了,隻是命令甲都左隊、右隊立刻整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