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整軍(二)(2 / 2)

趙在禮也是一臉苦悶,作為指揮使周知裕的親衛,他的前途是與主將緊緊綁在一起的,主將好則他好,主將壞則他也壞。聽周知裕說過幾次重整的事情,似乎前景頗為不妙,趙在禮心中的鬱悶也可想而知。兩個對此事十分關切的低級軍官湊在一起,成天裏唉聲歎氣,愁眉苦臉,倒也由此而漸漸相交莫逆了。

隨著日子的一天天過去,消息也越來越不利,最終指揮使周知裕帶回了整軍的初步計劃。整軍的主要原因,關鍵在於資費不足。為了供應南征魏博的大軍,盧龍節度府這幾月裏就一直是在苦苦支撐,全靠花以往的老本才堅持下來,再加上大敗時丟棄了所有輜重糧餉,如今的節度府庫早已空空如也。可是等諸軍回來後,卻都按照戰時編製向節度府伸手要錢,準備重募軍士。

比如健卒營,指揮使周知裕按照原有五營的編製上報,並且每營都是戰前的超大編製,共計一百都、上萬人,連各級軍官帶士卒月需餉兩萬貫、軍糧五千石。大帥衙內軍是為盧龍軍中軍精銳,雖然隻有五千人的編製,但餉糧更高。以此類推,衙內軍、山後軍、銀葫蘆都、健卒營、義兒軍、以及各州鎮兵上報的軍員竟為四萬人,完全達到了戰前擴軍時出征及留守的總兵力數額,餉糧總計高達每月十一萬貫、軍糧三萬六千石。按照年度來算,每年就需錢一百三十二萬貫、軍糧四十三萬兩千石。這相當於盧龍節度府下轄十三州三十五縣全年財計收入的近兩倍!

這其中還不包括幾乎全軍盡沒的霸都騎。留守幽州的霸都騎虞候趙霸上報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重建計劃,他要將霸都騎恢複到八千人的水準。在計劃中,他請求撥付募兵費用兩萬貫、購馬費用二十萬貫、軍甲器具五萬貫,此外,還有每月的軍餉三萬貫、軍糧五千石、馬料一萬五千石!

各軍去哪裏征募這麼多青壯姑且不提,單隻軍費一項上節度府就不堪重負,因此整軍一事遂提上日程。按照周知裕打探來的消息,這次整軍的重點是保證衙內軍和新立的義兒軍,其餘各處營頭盡在裁撤範圍內。如各州鎮軍,均減七成,銀葫蘆都減至兩千人,山後軍轉為山北各關口鎮兵,待遇減半,霸都騎保留一千騎編製,至於健卒營,則在撤銷之列。

此次整軍後,合中軍及各州外鎮兵,盧龍軍全軍編製兩萬兩千人,每年糧餉支出占節度府全年財計收入的九成。這還是大帥最終發了話才作的定計,否則新任判官劉知溫還將進一步壓縮到八成才罷休。

這項整軍計劃若是放在南征之前,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在盧龍軍傳承百年的曆史中,各軍兵權牢牢的掌握在各營的大小軍頭手中,就連在本鎮中軍裏,劉仁恭真正能夠掌握的隻有大帥衙內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節度府順勢在打壓異己、樹立威權,如果節度府在平時下達如此“亂命”,恐怕劉仁恭早就被各軍軍頭掀翻了。隻是,此際正當南征大敗之後,盧龍軍中尚有可戰之力的唯有還剩一半的衙內軍和新成立的義兒軍,在各軍實力極大削弱的情況下整軍,可謂恰到好處。

周知裕在主帳召開了健卒營軍官擴大會議,凡是有階級的軍官,隻要在營的全體參與。參會軍官共計二十一人,除周知裕本人外,包括一個指揮、一個虞候、三個都頭、兩個隊正、十三個夥長。李誠中作為陪戎副尉、夥長,也參與了會議。

按照周知裕的說法,健卒營將並入大帥衙內軍,所有軍官保留本銜後降半級使用。換句話說,待遇保留,降級任職。比如李誠中,陪戎副尉、從九品下的待遇不變,月餉兩貫,但到了衙內軍後,隻能出任伍長。周知裕本人則預計將擔任衙內軍左廂副指揮使。

對於健卒營的各級軍官來說,降半級使用隻是慘重打擊之一,真正令人沮喪的,則是並入衙內軍後,每個人的前途必將慘淡無光。衙內軍中自然是衙內軍的老軍說了算,無論是周知裕也好,還是其他健卒營軍官也罷,去了都隻有憋屈的份,幹得好沒人提及,出了錯沒人關照,隻能低著頭自認晦氣了。

中軍帳中一片唉聲歎氣,大夥兒都是愁眉不展,相顧無語。

這些人中,最沮喪的就屬周知裕了,本來已經成為了獨擋一麵的大將,手中握著獨立營頭,不僅在自家軍營內一言九鼎,到了大帥麵前也是說得上話的人物了。可如今卻成了衙內軍左廂副指揮使,頭上壓著左廂指揮使、衙內軍都指揮使等上官,不僅在營內任事說了不算,今後恐怕連單獨麵見大帥的機會也少之又少。

可周知裕是健卒營的頭,手下這些弟兄還是要由他來安撫的,當下強作笑顏,安慰著大夥兒,說是去了衙內軍也不錯,那裏待遇好,每月軍餉都比現在強,又是精銳,將來升遷的機會也不少。

這樣的開解自然起不到效果,大夥兒仍然悶頭生大氣,沒有回應周知裕的安撫,營帳內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