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仇人一雙(2 / 3)

李元嬰頓時恍然,原來都是天可汗哥哥身邊的那些千牛備身啊

怪不得有點兒眼熟的感覺。不過由於李元嬰平日裏很少進宮,這一年來更是不在京師,所以雖然有些眼熟。但這些千牛備身,除了李孝逸外。他還真沒有一個認識的!

“見過滕王殿下!”雖說李元嬰不認識他們,但不代表這些千牛備身不認識李元嬰啊,馬上也都上前見禮!不過也有例外的,其一個看到李元嬰朝他們走來,剛才還滿臉的笑容頓時凝固,非但理都不理李元嬰,甚至冷哼一聲,也沒跟其他同伴打招呼,就氣呼呼地拂袖而去!

李元嬰不由臉色一僵,不解地看向李孝逸,心想著,莫非這無禮的小是李泰那邊的人?可是雖說左右千牛備身基本上都是三品以上官員之充任,但是除了與他有直接仇怨的薛萬均以外,縱使魏王府長史杜楚客站在他麵前,也不敢如此吧!更何況區區一個千牛備身!

李元嬰心裏麵本就因為薛萬均而不爽著呢,現在又被這麼個小輩給無視了,頓時怒道:“孝逸從兄。此乃何家弟?竟如此無禮!”

被那個。人這麼一鬧,剩下這幾個千牛備身站在李元嬰麵前也有些尷尬。卻又不好說什麼,隻好紛紛尋了個借口到其他地方去了。不過李元嬰發現,這幾個千牛備身對那個人如此無禮卻好像並沒有表現得太驚奇。

旁邊人都走*光後,李孝逸也懊惱道:“怪某考慮不周,把此人給忘記了!”顯然李孝逸也同樣沒怎麼驚訝。

“孝逸從兄,那是誰家弟?就是其父站在元嬰麵前,亦不敢如此吧!”

“還能是誰!此人名喚韋待價。二十二郎還猜不出他是何人之嗎?”李孝逸搖搖頭說道。其父?如果其父在此,拂袖而去可能不會。恐怕是撲上來抓咬了!

“韋待價?”李元嬰臉色一沉,狐疑道:“莫非就是韋挺那老匹夫的兒?”

“二十二郎說得不錯,正是此!此人贍補左千牛備身,雖然韋挺貶謫象州,不過因為江夏王兄之故,所以韋待價還是留在了左領左右府。平日與某也多有不合!這次出征高昌,作為江夏王兄的東床快婿,當然也少不了他!”

李元嬰這才想起,韋挺那個娶了李道宗女兒的兒,可不正是左千牛備身嗎?寒聲道:“看來這韋氏父對某是恨之入骨了,也罷,孝逸從兄,薛仁貴和古龍僧高那邊。還請從兄照拂一二!”

“這是自然!二十二郎放心吧。侯相公也不是善予之人,他們掀不起什麼浪來!”李孝逸寬心道。

”啊一,一李示嬰心

“二十年前虯髯客縱橫河朔心…腴,李道宗的年紀好像還不大吧,難道他以前見過虯髯客?

回頭朝古龍僧高、虯髯客那邊望去,李元嬰不住搖頭,現在的虯髯客。不過一個雜毛老道,和當年河朔大俠的形象比起來,實在大相徑庭。如果不報姓名,即使李靖站在他的麵前,恐悄也認不出來吧!

這麼一想,也就放心了下來。故作不知地回道:“江夏王兄可曾去過湖州卞山?”

“湖州?”李道宗搖搖頭,不解道:“二十二郎何有此言?”

李元嬰微笑道:“回江夏王兄,那位道長道號避塵,本借居於湖州卞山雲峰頂上的項王祠。前些時候元嬰黜涉江南,在項王祠偶見避塵道長,聽聞此人早年曾在昆侖諸國雲遊,並與扶南國王室有舊。王兄也知道,當日杭州錢塘令偽造青龍祥瑞,人贓並獲,元嬰擒得其一人,便是古龍將軍的部屬,從他口,也得知了古龍將軍原來是扶南國王。後來皇兄敕旨,命元嬰招安古龍將軍,所以元嬰便請避塵道長下山遊說古龍將軍。嗬嗬,元嬰在海州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就讓古龍將軍歸於王化,多是此人之功!海州事畢後,避塵道長原本打算返回湖州,隻是礙不過古龍將軍的情麵。才與古龍將軍一同進京,不過由於皇兄賜予古龍將軍的府第還沒有修緣好,古龍將軍也隻是寄居在鴻驢寺的客館裏,所以這些日,避塵道長一直在元嬰寒舍借住!如果江夏王兄沒有到過湖州,那元嬰想,應該是認錯人了吧!”

“是這樣啊!避塵道長?。李道宗眉頭一皺,顯然這個名字對於他來說實在陌生。接著又看了一眼遠處的虯髯客,撚著胡道:“也有可能是以前那個,避塵道長四方雲遊的時候,某曾經在哪見過吧”。

想了想,李道宗也沒再把那個雜毛老道放在心上,隻是又埋怨道:“二十二郎,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古龍將軍歸於王化,不僅為大唐添一水師能將,而且東南海疆的隱患也就此消餌,如此大功,二十二郎緣何不為那個避塵道長請功呢?。

為虯髯客請功?李元嬰不禁腹誹,那也得人家肯接受啊!要是虯髯客想在李世民手下當官兒,當年也就不會遠走海外了!苦笑道:“江夏王兄教的是!不過並非元嬰不願為避塵道長請功,隻是避塵道長方外之人,不事名利,早對元嬰有過交代,故而元嬰才隱下不表!”

“原來如此,那是某錯怪二十二郎了”。李道宗並沒有多疑,像這樣的人也不少見,比如孫思邈,早在北周靜帝時就被征召為國博士,卻稱疾不就,如果不是因為李元嬰的建議。李世民下詔太醫署和著作局共同協助孫思邈編寫《千金要方》,恐怕現在要想孫思邈留在長安城也難。

東漢的嚴陵也是如此,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就多次征召他那位少年時的同窗好友為諫議大臣,不過嚴陵從來就沒有接受過,隱居富春江。終老於林泉間,被時人及後世傳頌為不慕權貴追求自適的榜樣。還有更誇張的,春秋時期的介推。在晉公逃亡時期甚至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晉公充饑,不過晉公複國成功後,介推並沒有自恃有功。反而與母一起隱居綿山!不食君祿。晉公求人心切,為將介推找出來,沒法,隻好放火燒了綿山,可是介推愣是不出,最後母二人被聳活燒死在了綿山上,為了紀念他們,這才有了後來的寒食節。這都是有信仰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