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天下,他享受著“別樣”的父愛:過去,爸爸為彌補他缺失的母愛,隻懂得溺愛,一味地帶他吃喝玩樂,見什麼買什麼;老人對他卻是嚴愛相濟,既敢嚴厲批評他的缺點,又會十分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老人舍不得喝奶,卻讓他喝;為幫他戒掉網癮,老人舍不得買藥,卻花錢給他報了個繪畫的班……可以說,老人對他的愛,勝過了父愛,甚至比他的父愛更無私、更厚重、更博大、更熾熱、更濃烈……
可惜的是,他沒能讀懂老人的愛,相反拿著“過去爸爸從來不逆我”的那份扭曲的父愛衡量這份沉甸甸的“父愛”。
於是,在他繼續偷錢上網遭到老人的嚴厲批評後,因“受不了”,便找來一個朋友一同砍死了老人。
有人講,愛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人覺到……然而,對老人這份無私的愛,肖兵感到了,覺到了,還享受到了,相反,卻用仇恨把它殘殺了。
肖兵對犯罪經曆平和的敘述讓我震驚,憤怒,痛惜。
其實,青少年犯罪是一個困擾世界的難題。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美國一大批年輕人拋棄信念、遠離責任、敗德縱欲、及時行樂,以“垮掉的一代”著稱:他們放縱、墮落、沉淪、頹廢,有的倒在鐵軌旁,有的死於酗酒中,有的莫名其妙地失蹤……於是詩人們驚呼,“我目睹著同輩中最優秀的人才被瘋狂所毀滅”,“沒有人知道我們是催化劑還是發明物,抑或隻是實驗中產生的一堆沒用的泡沫,我想,我們三者都是。”
自此,“垮掉的一代”示範效應波及世界,全球青少年犯罪率連年攀升!
在我國,繼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出現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度上升後,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狀況更令人擔憂。
“上世紀80年代初,受剛剛改革開放影響,青少年犯罪也曾一度猖獗,可那時候他們的犯罪主要是打、砸、偷、搶;而現在綁架、敲詐勒索、故意殺人等惡性案件,無論性質還是危害程度都超過以往任何時期,”與少年犯打了30年交道的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原調研室主任王成江說,“不懂愛,不會愛,無畏,自私,殘忍,冷漠是當今未成年犯的最大特點。”
王主任這番話讓我聯想到了曾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到的一幕:一個精神失常的中年婦女想衝進去替兒子坐牢,被門前的警衛攔在了外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