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曲不是作曲(1 / 1)

一五編曲不是作曲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是三個隱士的姓名。他們亮相在《莊子·大宗師》篇內,都不合群,也不惹事生非;惹不起,躲得起。三隱士宣言說:“我們互愛,看不見愛在哪裏。我們互助,說不出助了什麼。我們皈依大道,忘卻自身,心向永恒。”這些話俗人聽了莫名其妙,覺得可笑。不久,子桑戶死了,孟子反和子琴張跑來治喪。孔子聞訊,派子貢來吊唁。子貢入門大吃一驚,見遺體放院中,治喪的二隱士坐在地上,“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貢覺得太不像樣,走上前去製止說:“對著遺體唱歌,啥喪禮呀!”二隱士相視一笑說:“他懂啥禮嘛。”繼續彈琴,一唱一和。

這段敘述簡潔,交代清楚。二隱士對坐著“臨屍而歌”,一個在“編曲”,一個在“鼓琴”,這還不好懂嗎是的,真不好懂,因為唐人成玄英疏曰:“曲,薄也。或編薄織簾,或鼓琴詠歌,相和歡樂,曾無戚容。所謂相忘以生,方外之至也。”原來編曲不是給歌詞作曲,而是編薄織簾。薄是啥就是簾。《莊子·達生》說到“高門懸薄”。成玄英疏曰:“高門,富貴之家也。懸薄,垂簾也。”可知薄就是簾。編曲就是編薄,亦即用葦織簾。疑問由此生焉:人死在那裏躺著了,不去治喪,坐著編織葦簾做啥另一唐人陸德明釋文曰:“曲,蠶薄。”蠶薄,薄通箔,即蠶箔,養蠶用的器具,用葦或竹編織成長方形的席箔,育蠶於其上,可卷起,可展開,又名蠶簾。此物我未目睹,但曾植棉三年,見過曬花簾子,亦可卷起,亦可展開,寬一米半,長三米,竹篾編織而成,曬棉花用。蠶箔之形製,或近似之吧。但疑問仍在焉:人死等著埋,養蠶又做啥

懸謎兩千年後,清人宣穎解說:“編曲,編次歌曲。舊雲織薄,非是。”近人陳啟天說是編挽歌。近人張默生《莊子內篇新釋》也說是編歌曲。不過疑問仍在。細讀原文,二隱士一個在彈琴唱歌,另一個在幫腔相和,同時又在編曲。歌詞隻有四句,已唱完了,也和過了,還作曲做啥呀為挽歌作曲嗎挽歌有現成的,何必再作曲呀

竊以為成玄英“編薄織簾”之說不錯。曲是借字。本字要添草頭,或添竹頭。曲就是薄,但非蠶薄;也是簾,但非門簾。曲在這裏該是一張葦席,裹屍用的。須知隱士家貧,無力治棺,葦席裹埋了事。舊時此類葬法常見,謂之槁葬。槁葬也合乎道家的觀念(三隱士皆道友)。莊周本人主張喪葬從簡,遺囑雲:“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寶,還有萬物陪我殉葬。”其實就是拋屍野外,喂烏鴉和老鷹。他在筆下總算給子桑戶織了一張葦席,用來裹屍,夠遷就書中的人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