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2)

Δ為唐老鴨大唱頌歌

【季羨林】

過去,常常有人,特別是外國人,在我們耳邊聒噪:中國人沒有冒險精神。言外之意是,中國人隻能當東亞病夫,任人宰割。隻有西方的哥倫布才能算是冒險家。現在真相已經大白於天下,西方的冒險家雖多,但是,目光短淺,居心不良,其用意不過是尋找黃金、香料,侵略和奴役別的民族,甚至滅絕別的民族,保持自己的“天之驕子”的桂冠。

這樣的冒險我們必須鳴鼓而攻之。

說中國人沒有冒險精神,完全出於誹謗。古代的張騫鑿空、甘英西使、高僧萬裏求法、學子千裏尋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哪一件事情裏麵沒有冒險精神。魯迅先生在“中國的脊梁”中列舉了許多“脊梁”,其中之一就是“舍身求法的人”。他雖然沒有說出名字,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知道,他心目中的人是唐僧。

到了中國近現代,有冒險精神的人就更多更多了。我必須在這裏補充幾句:“冒險”一詞有褒貶二義,有積極的與消極的之分,我取其褒義,取其積極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的冒險者,中國幾千年的奴隸、封建統治能夠摧毀嗎?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建立嗎?

我們要為積極的冒險主義大唱頌歌。

專就北京大學而論,北大僅僅是中華民族這個大體係中一個小小的螺絲釘,而掀起偉大的“五四運動”的就正是北大中一些冒險家,當時也有人稱之為“叛逆者”。這個運動,不但影響了中國,而且也影響了世界;不但影響了現在,而且也影響了未來。

我們要為北大的冒險家和“叛逆者”大唱頌歌。

唐老鴨師曾僅僅是改革開放後考進北大的一個小弟弟。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記者,人們可能稱他為“小人物”。然而,他的冒險精神卻並不小,他是“膽大包天”的。他一方麵繼承了中國曆史上的冒險精神,一方麵又繼承了北大的“叛逆”精神。他曾步行走過萬裏長城,他曾在秦嶺追蹤拍攝大熊貓,他曾到可可西裏無人地探險,他曾隻身采訪海灣戰爭,他曾獨自開車環繞美國,他曾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等等。其中任何一項都能令人舌撟不下,師曾卻能集眾奇於一身。

我們要為唐老鴨大唱頌歌。

然而問題還不就到此為止。唐師曾還有超越前人的地方。我們即將進入新世紀,新千年。我們人類當前麵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在芸芸眾生中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並不多,包括那些仍然熱衷於爭權奪利的各國領導人在內,他們也大都是懵懵懂懂,而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更為稀見。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已經提出過警告:“我們不能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真不愧是馬克思的朋友,這觀察多麼犀利,多麼深刻,又是多麼正確。到了現在,自然界的報複日益明顯:人口爆炸,疾病叢生,淡水匱乏,資源將盡,大氣汙染,臭氧出洞,生態失衡,氣候變暖。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哪一件不是大自然報複的結果?其中任何一件不解決,都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前途。見到這種情形的人並不多,唐師曾是其中之一。他的行動不僅僅在於冒險,他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他想促進人類文化交流,保護地球的環境;他不但看到人類的現在,而且看到人類的未來。因此,我們可以說,唐師曾不但繼承了中國的傳統,繼承了北大的傳統,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行動發揚了這種“冒險”的傳統,不僅僅是不怕死,不要錢,而且是遠遠超過了這個水平,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超前的境界。

我們要為唐師曾的《重返巴格達》高唱頌歌。

2000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