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1 / 2)

四時鎮是個人口不到一萬的小鎮,雖然四季如春風景秀麗,卻少有遊客過來賞玩。

阮連溪偶然去過這小鎮旅遊了一次,對裏麵的景色念念不忘。畢業的第三年,在抱著自己的東西從寫字樓走出來以後,她抬頭看看天上亮得人晃眼的太陽,發了半天的呆,而後果斷收拾了自己的東西,找師傅學習廚藝。

還在念大學的時候,期末考試,她背書背得煩了,就和室友們開玩笑說,自己以後畢業了,就找個青山綠水的地方,開個麻辣燙店,了此餘生算了。

雖然那隻是玩笑話,在畢業三年以後,她到底是揣著自己工作這些年攢下的積蓄,到了四時鎮。

這小鎮不知是不是四麵環山交通不便以至於和外人交流很少的緣故,鎮上的房屋十分古樸,有點像她在博物館畫裏見過的式樣,僅有的能看出受現代浸染的地方,就是這裏人的著裝、街邊的路燈以及電線了。

小鎮上的人不用手機和汽車,雖然通電,卻沒有網絡,大家聯係彼此就靠著鎮上的大喇叭,畢竟這鎮子就這麼大,吆喝幾聲從東街到西街就都能聽見。她第一次拿出手機想要給房東支付房租的時候,還被他好奇地反問那是什麼東西。

阮連溪一開始十分震驚,不過想想可能是這小鎮被群山環抱,就算有了手機也沒什麼信號,所以這裏的人都不買手機,網絡也不發達,信息被隔絕了,不知道手機也沒什麼好稀奇的,也就釋然了,全心全意融入這裏的生活。

開店的時間,她選了一個日曆寫著“大吉”的日子,並且按照家鄉的習俗,開門後點了一大串鞭炮,用鞭炮的聲響告訴這條街上的鄉親父老,她開始做生意了。

周圍的鄰居挺熱情,聽說她開店,都過來捧了場,加上一些好奇的,剛開門不到三小時,就排了三十來個人。

她的店鋪不大,外間隻能擺七張桌子,而且做菜也要時間,畢竟是開業第一天,怕外間排隊的人等太久了不耐煩,她提前準備好了一些餅幹和水果,讓自己雇來幫忙的一個女孩子按照排隊順序依次發下去。

小零食有收買人心的效果,客人們人都挺和善,等了半個多小時都沒怨言,讓她心裏安慰不少。她一直忙前忙後,一直到午後兩點多,吃午飯的客人們走得快差不多了,她才有點閑暇。

“阮姐姐,你快吃飯吧。”幫工的女孩子叫冬鄉,二十二歲,圓圓的臉上有點雀斑。笑起來憨憨的,很討人喜歡,看見她終於閑下來了,趕緊跑過來小聲喊她吃飯。

她當初貼了招工的告示三天後,她就找上門了,說是家裏逼她結婚,她不願意,偷著跑到這小鎮上,也沒個親眷,也不願意再聯係家人,就想找個地方吃住,阮連溪看她可憐,就收留了她,在店裏幫個忙,順帶跟她做個伴。

“等店裏的客人都吃完了我再吃,你先去吃吧。”看著店裏還在聊天吃飯的幾個客人,阮連溪輕聲答道。

她放下手裏的零錢,揉了揉酸疼的脖頸,做小本生意還真是不輕鬆,兩個人應付點單做菜上菜,短短幾個小時就累得人全身上下都散架一樣。

冬鄉乖乖應了一聲,去後廚吃飯了,阮連溪坐在櫃台後開始對賬,安靜的店裏隻有客人們輕聲交談的聲音。

不大時候,忽然“轟隆”幾聲,外間炸起了雷聲,接著就“嘩啦啦”開始下雨。

這是初春時候,天氣還很嚴寒,下了雨就更冷了,阮連溪對了會兒帳就手腳冰涼,正想著到後廚裏倒杯熱茶暖暖身子,從外間的雨幕裏走過一高一矮兩個撐傘的行人。

她們撐著古色古香的墨綠油紙傘,傘上繪有幾個青螺,傘上係的還有楓色的流蘇,隨著人的步伐搖曳晃動。

阮連溪天生對這些古風古韻的東西添了十分喜愛,見到那傘,也就不急著去後廚,想多看兩眼,記下特征,而後問一問這周圍的人,哪裏有同款賣,自己也買幾把。

也不知是不是她盯著的視線太熱烈了,更多的可能是那打傘的人臨時起意,走著走著忽然頓了一下,然後轉過了身。

隔著一條街,她就和那行人的視線對上了。

原來是個女人。離得太遠,阮連溪看不清她長什麼樣,但是她有個直覺,她剛才的確是和那女人對上了視線。

女人的第六感通常是無理由的,卻十分準確,就在四目相接的下一刻,她看見那女人彎腰對身邊的人說了什麼,然後一個紮著牛角辮白白胖胖的女娃娃就從她身後探出小腦袋來,眼睛盯著她的店門看了會兒,喜笑顏開地拉著那女人往店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