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 44 章(2 / 3)

“嗯,那你們再等等。”沈衛民把李毛蛋放到床上,自己換了一身出行衣裳。

訂婚其實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農村更是如此。說白了就是兩家人一塊吃個中飯,商量一下結婚日期和嫁妝彩禮配置,然後女方對男方提出一些什麼條件。

女方一般就是父母和媒人出現,男方這邊要複雜些,要叫著叔伯兄弟。沈衛民就更複雜些,他舅舅們也在一個村。雖然說不請,也沒人挑理,幾個舅舅幾個加起來也扭不過李招娣這個大腿。不過,前幾天大哥出事,家裏包括他娘多虧了舅舅和妗子們幫忙顧著,比他兩個大哥可指望得上。

而且這門親事又是堂妗子給說成的,聽說還給出了主意。再有說他大妗子手藝好,忙活三席菜活早早被她領了去。這樣的情況下,於情於理,就該都請過來吧。

人家把你當親人,把你的事當自個的事忙活,你就不能太把人當外人,這是人情世故。有來有往,親緣長久,就是父母和親生兄妹也是如此,隻靠一方付出的關係都沒發長久。

這樣說起來,他家好像都沒有正經的請舅家親戚吃過飯,每次來他娘都要叮囑他們帶幹糧。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年頭糧食金貴,而且那時候家裏沒分家,要是讓舅家親戚來吃吃喝喝,家裏不知道多少人心裏委屈呢。現在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了。

“過會去你大伯家說一聲,明晌得用他家飯桌和凳子,明早飯後過去搬。”李招娣吩咐,“你爺奶也是明天吃飯的時候再過去請,到時候別忘了道謝。”

沈衛民點點頭,不管關係如何,沈大伯是沈爹唯一的兄弟,家裏有個什麼事,都優先兩家商量,辦事的時候借桌借椅子是村裏傳統,優先都是兄弟、堂兄弟之間來回借。至於沈爺沈奶,老人家知道他們家多了倆孩子,昨天下午專門送了大木盆過來,還有一包袱各種零嘴。

沈衛民知道他

爺奶不缺吃喝,沈六叔駕著驢車進公社,他爺時常就跟著跑一圈。說是兩個老人做個伴,不過每次都會買點東西回來。沈衛民小時候他爺奶還會給孫子孫女們分,大伯家一份,他家一份,不過後來大伯娘不樂意他們家占便宜,爺奶就誰也不分了。現在也隻是看倆小孩的份上才打破了規矩。

對農家人來說,定親就是走個形式。這年頭就連結婚都是個形式,何況是訂婚。李招娣就這麼一個兒子,現在又分了家,她說話十成十算話,她也沒想大辦,不過到底是個大喜事,也不能悄麼聲的就定下了,所以才同意把親戚請來一塊吃個飯。

沈衛民聽吩咐去了大伯家,和大堂哥說了一聲,再回家兩個小的已經跟他爺出去了。沈衛民有個垃圾身體,羨慕這些個有活力的,不過也隻是羨慕,他不樂意活動。

這爺仨兒一時半會回不來,沈衛民就坐在堂屋屋簷下,學他爹編框。他之前專門看過,現在就能上手了,雖然還有些生疏,卻還算成形。

倆小孩回來的時候滿頭大汗,臉頰紅撲撲的,精神也很亢奮。沈衛民在門口給他倆鋪了竹席,讓他倆一邊歇著,一邊互相幫助做拉伸。他倆進門好一會,沈爹才背著手,悠哉悠哉走進院門。“倆孩子可不得了,繞著咱們村的跑了好幾圈,個把鍾頭一停都沒停。”

“我哥專門給他們做過訓練,程團長也說他們趕上入伍的新兵都是不差的。”沈衛民解釋道。

沈新乾點點頭,“那是不錯,是很不錯。”

兵荒馬亂的早飯後,兩個小孩決定跟他爺奶去上工,帶著不知道他爺從哪翻出來的破草帽子,興衝衝的就跟著去。

沈衛民勸不聽,隻能和他們一起出門。這個點正好是社員上工的點,鄰裏看見沈衛民都笑著說恭喜。趙家和沈家結親家的事情在沈家溝可是大新聞了,趙家三閨女趙琪長得好,性子溫柔,也不常出門,是個沒事的丫頭,多少家都盯著看呢。

要不是大隊長家的吳林很早就表現出對趙琪的不同尋常,

這兩年趙四家的門檻都得被踩平了。不過吳林努力了這麼久,都沒有摘到的嬌花,現在被沈衛民那小子給摘去了。

一朵鮮花生生的插在了牛糞上!村裏人不少人都感到惋惜,不過大家都是親鄰,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沈衛民雖然不正幹,卻沒人在這事情上給人添堵,那沈老二和李招娣能是好招惹的?

喜事,大家說些吉祥話就算了。

沈衛民笑著答應,口稱叔伯哥嫂。這倒讓大家對他改觀了不少,以前的沈衛民在村裏那就是開屏的驕傲小孔雀,對誰都愛答不理的,久而久之,大家也不願意搭理他了,誰沒事願意熱臉貼貼那冷屁股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一眨眼三柱子都要訂婚了,以前一點沒覺得,今天突然一見發現三柱子真是長大了不少啊。”說話的是沈衛民的大伯娘。

李招娣點點頭:“大嫂是上次見三柱還是過年的時候吧。這都大半年過去了又經曆了這些事,是該長大點,不然我和你二弟在村裏都抬不起頭。”

李招娣知道村裏不少人等著看她和男人的笑話。這邊的習俗是長輩跟著老兒子過,她老兒子在村裏名聲不好,多少人斷言他們晚年一定淒慘?他大嫂大概率也是這麼想的,現在希望落空了吧!

她兒子或許有些敗壞,大手大腳還不勤快,但自小孝順。手裏兩顆糖,他一定會給他爹他娘一顆。這就夠了,做老人的也不期望從兒女那獲得全部。孝順,比其他都強。

李招娣想得開,她兒子再怎麼養也養不成大房敗家子。大嫂一直覺得公婆給她男人蓋那兩間磚瓦屋,自己吃了虧,也不想想這些年老兩口幫扶了他們多少?要是攢起來,別說兩間磚瓦屋,就是一個院子,恐怕都蓋起來了,偏偏沈老大家到現在住的還是挑泥屋。

就連前年才翻蓋的兩間西屋,也就是大堂侄住的那兩間也是磚頭打地基,房頂有瓦片,中間挑泥牆建的屋。這也是沈家溝最常見到的房屋形式,磚瓦運到沈家溝的成本太貴了,一般人都負擔

不起。

沈大伯娘捏了捏手中的毛巾,“嗯”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