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有雲:“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後四苦因人而異各有際遇倒也罷了,前四苦“生老病死”卻是萬眾一同誰也躲不掉的。

然人皆好生而惡死,不光有情眾生,即便無情草木也都有求生的本能,更何況人類乃是萬物靈長,智慧遠超其它生靈,但凡有一線希望,都不會放棄求取長生的努力。俗世濤濤,不知有多少人窮盡畢生之力苦苦尋求超脫紅塵俗世的方法,希冀自身壽命能與天地一樣永存不滅,如日月那般萬古長明。然而興衰生滅乃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律,哪怕是天地也難逃生死劫數。

凡人壽以年計,七十便為古稀,若是能到百歲便是人瑞,而天地之壽則遠過於人,以“年”來計算之就有些難以窮盡了,為便於紀述,古人轍以“元”紀之。蓋言天地循環始終為一巡,稱之為“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而人類自身壽數不過百歲,我們人類所處的這一方天地,也隻不過是無窮無盡時空中的一粒微塵而已,而由這樣恒河沙數般難以計數的微塵所構成的光怪陸離之時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了。

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所謂宇宙,乃是於無極之中化生而出的時間、空間、物質之總和,浩瀚無垠,難以窮盡。而宇宙的生滅所經曆的周期往往以“量劫”來計數,遠非人類之眼界和見識所能認知,或許隻有一些在宇宙誕生之初先天孕育的不滅靈物,方能伴隨見證宇宙的生成與毀滅。

我們所處之宇宙,相傳為亙古以來人類文明所知道的第一個由無極之中誕生的時間、空間、物質之總和,故稱之為元初宇宙。站在我們人類所處的這一方天地,通過肉眼來觀察這一方宇宙,所能看到的不過是白天的大日金輪和夜空中那難以計數或明或暗的滿天星辰,其宏大與浩渺,絕非人類憑肉眼所能感受得到。

在夜空中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那無窮無盡綿延不絕的燦爛星海,絕大多數都是能夠自行散發無量光熱的星辰。因為其恒久長明的特性,所以被稱呼為恒星,也稱之為日宮,以一座或多座日宮為核心,往往會有多顆星辰依附於日宮軌道不斷的環繞旋轉。這種由一座或多座日宮所牽引和捕獲到的空間和星辰,即為一處世界。

元初宇宙中成型的世界很多,但孕育了生命的世界卻不多,絕大多數世界都是荒無人煙、一片死寂。而我們人類文明所誕生的世界,據傳乃是由先天神祇於無盡虛空中開辟而成,並非自然形成的。此界有一座龐大無倫的日宮盤旋巡行於無盡虛空之中,散發著熊熊大日真火之力,以自身所發出的無量光明照耀溫暖著這一方世界。

日宮周圍有九座星辰,或快或慢、或近或遠環繞日宮環繞盤旋,每顆星辰均有固定的巡行軌道,喚做天軌。上古相傳天有九重,古時曾有一名天資橫溢、文采燦然的大詩人曾在詩中向上天發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係,天極焉加?”意思就是“既然這個世界一共有九重天,那麼有誰能夠來環繞度量?這麼龐大的工程。是誰開始把它建築?製約著天體的運轉軸繩在哪裏?維係天體轉動的樞紐又是怎麼設立的?”其實指的就是這九條環繞日軸盤旋的天軌,詩人對自身所處周遭世界的無限迷茫與孜孜不倦的探求欲也由此可見一斑。

自日宮起由內而外第三條天軌之上運行著一顆藍色星辰,一邊自行旋轉一邊盤繞著日宮,星軸略有傾斜,每自轉三百六十五圈時便可環繞日宮一周,正合三百六十五周天之數。若是從虛空之中遠遠的觀看,此星辰外層有天罡大氣包裹,雲遮霧障,內蘊一渾圓球體,清濁分明,仿如雞子。

此星辰地表大部皆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其間隆起幾座大陸,或斷續相連,或獨立於汪洋大海之中,風景奇秀、山川儼然,為這一界最適宜生物繁衍居住之地,這一界的絕大部分生靈都生養於此。加之四季分明、植被茂盛,更是難得。據故老相傳,此一界自開天辟地後,便為先天神祇占據,作為豢養生靈、孕育物種之地。

自此界開辟後,不知經曆過多少次天崩地裂的災難,也不知見證過多少次的物種生生滅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人族先民開始出現在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