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世子綁架武安侯府六小姐的事,在京都鬧大了。
其一是因為太後生辰當日,溫家大公子與平王世子當街鬧事的事情被當時在場的民眾一番宣揚,搞得人盡皆知;其二是因為愛女如命的安和郡主在太後麵前一番哭訴,而顧侯爺更是一紙禦狀告到了皇帝麵前。
安和郡主自小便是在太後膝下養著,同嘉惠長公主一樣,都是被太後當成寶一樣,念念更是太後看著長大的,那感情自然是不同。
太後聽聞此事大怒,責令平王與平王世子上武安侯府負荊請罪。
平王高禮自知理虧,大罵高桓“逆子”,在知道高桓是帶著夜蛟闖禍,而夜蛟更是被溫家人捉去的時候,深覺損失慘重。
平王拎著著高桓來到了武安侯府的門前,沒想到武安侯府中人是閉門不見了。
侯府門前圍了不少看熱鬧的百姓,見此情形,議論紛紛,平王府顏麵盡失。
武安侯顧修明在朝中是為肱骨之臣,素來名聲極好,其嫡女受如此屈辱,不少官員為其憤憤不平。
加之平王高禮,好大喜功,奢侈無度,言官不滿已久,其子高桓為京中紈絝,欺負弱小,欺辱庶弟之時還尚未息。
朝臣們紛紛上書,為武安侯府叫不平,要求皇帝重罰平王府。
一麵是太後下了懿旨,一麵是朝臣紛紛上書重罰平王府,還有親姐姐嘉惠長公主入宮橫插一腳,皇帝頭疼不已。
皇帝並非昏君,自然知道,此事事關重大。
隻是朝中正是用人之際,武安侯乃是忠心能臣,而平王高禮又手握兵權,若重罰平王府,隻怕他心有不忿,生了異心,若是輕罰平王府,隻怕又讓武安侯寒心。
而安和郡主是皇帝的堂姐,更是自小同皇帝一道在皇宮裏一同長大的,皇帝不可不念及姐弟的情分。
勤政殿中,皇帝高啟坐於龍椅之上,案上疊著的,皆是群臣上書所寫的折子。
禦前總管黃興德立於禦台一側,他跟著皇帝二十多年,甚少見到他如此憂愁的樣子。
皇上十八歲登基,運籌帷幄,整頓朝綱,也就是當年將軍府一事,讓皇帝煩憂許久了。
勤政殿中,立著三位皇子。
大皇子高玄承,已故元後所出,時年十七;二皇子高玄晟,孟昭儀所出,時年十六;三皇子高玄奕,廢妃陳氏之子,時年十四。
朝中立儲之說眾說紛紜,皇帝膝下子嗣不多,已長成的也便隻眼前三位,而皇帝對三位皇子皆有所考量。
大皇子於翰林院學習,由顧侯爺教導;二皇子任職戶部三年,頗有成績;三皇子三月前於雲州城述職歸來,建樹頗豐。
龍椅之上的皇帝正值中年,風華正茂,他身上有一股常年居於上位者的尊貴之態。
皇帝眼神幽深地俯視著他的三個兒子。
三位皇子皆是繼承了皇帝與他們各自母親的出眾容貌,尤其是三皇子高玄奕,劍眉朗目的模樣像極了皇帝年少之時。
少頃,皇帝放下了手中的奏折,開口道:“皇兒們可知,武安侯府與平王府之事?”
“是。”
三位皇子異口同聲。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朝中眾人直至京都百姓,無人不知。
皇帝也實在不知平王世子好端端得為何要去惹武安侯府六小姐,更何況那六小姐是侯爺與郡主之女,更是當朝太後的心間寶貝。
皇帝也派人去探查過,隻知二人在書院多有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