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在互聯網之前的時代,一個人掌握知識的多少,往往取決於家中藏書的多少。據說學習文史要靠童子功,但我並非出身於書香門第,藏書基本上是靠自己從小一本一本買下來的。購書的經費來自於自己打工所得,這倒和我的家庭背景有了關係:母親在第二輕工業局工作,所以可以從下屬工廠拿來糊紙盒、縫口袋之類的零活供子女掙零花錢,而我的零花錢幾乎都用來買書。而且也有書可買,那是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期,重印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和文史讀物。讀書的另一個來源是圖書館。當時縣城有一個文化館承擔著類似圖書館的角色,但藏書不算豐,而且長期不外借,堆在辦公室中等待整理、登記。幸而我認識管理員,中學那幾年的周末經常泡在那間雜亂地堆滿圖書的辦公室,以幫助整理之名一本本地翻閱下去,很有點坐擁書城的氣概。

不過我閱讀文史圖書最多的還是出國前後那幾年。出國前夕(1990年)是因為等護照、等簽證百無聊賴,出國之後是因為所在學校的圖書館的中文藏書大體都是古典。在中文互聯網剛剛興起時(1993年),這種狀況並沒有改變,網上中文資料的積累必須從頭開始,我就組織過魯迅全集、唐詩、宋詞的電子化工程。但是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便利的發表渠道。第一批中文網民基本上是學理工科的留學生,上中文網不是為了學術交流而是為了業餘的消遣,庸俗點的爭論政治話題,高雅點的則玩玩文史。我的文史隨筆寫作就是在這個氛圍下激發出來的,都發在網上,也一直在網上流傳。

2005年,我的這些文史隨筆結集成《江山無限》在國內出版,但出版方刪改太過,連書名也是攔腰截斷的——我原來取的書名是《江山無限苦情傷》,取自我填的一首《浪淘沙》,這首詞倒也頗能反映我寫那些文史隨筆時的心境:

年少自輕狂。

不費思量。

淒風苦雨學彷徨。

最是倉皇離國日。

一樣風光。

往事已茫茫。

夢醒愁長。

江山無限苦情傷。

芳草連天霜後綠。

莫向殘陽。

這次再把文史隨筆結集出版,除了盡量恢複上次被刪改的部分,還更換了大約一半的文章,其中一些是近年所寫,寫時的心境也與以前大不相同了。而事實上近年來我的寫作以科普為主,文史隨筆隻是偶爾為之。甚至我的閱讀也變成以科學著作為主了,這既是科普寫作的需要,也是因為閱讀科學著作更能獲得智力上的滿足。不過,曆史著作我還是時不時地會讀的,因為我始終相信,我們孜孜以求的道義,就昭示在血寫的曆史之中。

方舟子

2011年12月24日